八年级语文 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案例(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 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案例(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31 08: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教学题目:《小石潭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对象:榆中七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个课时)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记”这种文体;
2、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以”“为”的用法;
3、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感情;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学习体会作者运用移步换景和衬托的写景方法,并学以致用,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3、品味文章情随景生、景由情迁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德育培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品味作者写景的妙处;
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教学难点:
通过游鱼写水清的方法;
对作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一乐一忧的似难相容的情感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品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破解课文疑难句子、把握作者的游踪及沿途所致、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记”这种文体;
2、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以”“为”的用法;
3、理解并翻译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品味作者写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翻译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在我国辉煌的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文学似一朵炫丽的奇葩,闪耀在百卉中,其中,“唐宋八大家”是其中耀眼的一朵,今天我们摘下“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小石潭记》来欣赏其秀色。
(师板书:小石潭记)
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本文是柳宗元贬至柳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游记。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运动,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于是他便寄情于山水,写出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后人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用简洁清隽的语言,描绘了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叹息他们的被长期埋没,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同时显示字幕;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要求同学们注意;(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隔篁( huáng)竹 水尤清冽(liè ) 卷石底以出( quán ) 为坻(chí)
怡然不动( y ) 往来翕忽(xī )
俶尔远逝(chù ) 犬牙差互( cī )悄怆幽邃(qi o )(suì ) 寂寥( liáo )
龚古( gōng ) 恕己( shù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cī)参差 (qiāo)悄悄
差 (chā)差别 悄
(chà)差不多 (qi o)悄然
(chāi)差事
(juàn)卷宗 (màn)蔓草
卷 (ju n)卷席 蔓 (mán)蔓菁
(quán)“弯曲”的意思 (wàn)瓜蔓
3、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快乐,应读的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的伤感些,低沉些。
4、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成林的竹子。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怡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 :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幽邃:幽静深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动词,做)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如鸣佩环 (名词,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 (动词,环绕)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 明灭可见 (动词,可以)
隶而从者 (跟随) 世隶耕(属于)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 (冷清)
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 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难句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一个段落,各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步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求到小潭的讲述,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来,作者将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池潭周围的景致如何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令我们怦然心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
水―― 清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石―― 怪 幽、美
移步换景 树――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学生明确: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象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清澈地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地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致极。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
衬 潭水
潭中景物 游鱼 乐
融 心情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学生明确: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忽明忽暗。小溪的两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错。运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势更加形象逼真。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 溪身――斗折蛇行
小潭源流 幽、奇
岸势――犬牙差互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学生明确: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久居清互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保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幽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凄凉。便题了字后离去。这段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心之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
气氛――寂寥无人
潭边氛围 凄、寂
感受――凄神寒骨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学生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教师板书:记录同游者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三
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课后小节:本篇课文拟定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通过讨论互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通过教学,我感到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尚有不足,需更大的努力。
板书设计:
水―― 清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石―― 怪 幽、美
移步换景
树――翠
小 衬 潭水
――潭中景物 游鱼 乐
石 融 心情
潭 溪身――斗折蛇行
――小潭源流 幽、奇
记 岸势――犬牙差互
气氛――寂寥无人
――潭边氛围 凄、寂
感受――凄神寒骨
记录同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