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文章预习,自读文章,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文章的范读。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打出图片) 同学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也有其天伦之乐,明白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更是人类的文明之举。)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散步》,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板书课题 )
二 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① 检查生字词。
A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歧 一霎时 粼粼
B 解释下列词语:
信服 霎时 委屈 各得其所
② 介绍作者。
莫怀戚,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另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感知文章内容
①教师配乐范读文章,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②学生自由朗读文章,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或跟多媒体读)
③带问题朗读文章。 ( “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划出有关语句。)
A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的要素。)
C 这一家人的 “美”体现在哪里?
[ 教师导学 ]
第二个问题较难,应进一步启发提问:
a 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句回答)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亲、我、妻子、儿子。
b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有意思。
c 处于核心地位的我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
明确:选择走大路。
d 板书:最终路的选择……
明确:结果由于母亲选择了小路,大家一起走小路。
e 走不过去时,我和妻子是怎么做的?
明确: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三)把握文章思路(投影填空)
文章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所写的事情—— ,
第二段写 ,其余段落写“我们”散步的情景。其中第三段写春天来了,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第四段写
的景象;第五段写一家人散步。第六段写散步途中
和 发生分歧,我决定 ;第七段写 改变了主意;第八段写“我”和妻子背起 和 ,表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心。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一个“美”的家庭。要求大家课下进一步加强朗读,更深层次的挖掘本文的“美”。
四 作业:字词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五 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时间:春天
地点:南方的田野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事件:散步发生分歧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作家莫怀戚笔下的一家人在这个春意浓浓的日子里正缓缓地向我们走来,他们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却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下面我们就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二 研读课文
(一) 自主合作探究
①提问:
A 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B 发生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C “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②学生活动:
A 读:默读课文。
B 划:划出有关语句。
C 议:四人小组交流。
D 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③小组、班级交流:
A 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B 发生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C 最后“我”和母亲分别做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引导]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候,应该先照顾老辈。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④小结
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出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二)重点研读
①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A 单读文章最后一段。
提示:找出体现一家人之间融融亲情的词语。
B 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C 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D 美读。
②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文章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三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 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四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五 作业
1 你认为是什么影响和改变了文中人物的的选择?请先用一个词填空:爱是 ;然后简述理由。
(可填体谅、理解、包容和退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 文中的人物性格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表述文中某一人物留给你的印象,并从书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品味分析。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3 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4 文章有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选做)
六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平顺) ———
↑ ↑尊老
散步 我(妻子)分歧→责任重大 爱幼
↓
儿子——走小路(有意思) ←—
附录:(探究练习参考答案)
1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2 发生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3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二 《背影》教学设计
长沟中学 吕宝珠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所抒发的真挚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文章预习,自读文章,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文章的范读。②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② 深刻体会那份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写人,往往写人的神情和音容笑貌。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它只写了人的一个背影。可是,这篇写背影的文章自1925年写成,一经发表,便立刻轰动了文坛。直到现在,一直备受读者推崇。这是为什么呢?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二 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① 检查生字词。
A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交卸 奔丧 狼藉 勾留 妥贴 踌躇 迂 栅栏 蹒跚 琐屑
B 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光景 惨淡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② 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现代散文家、学者。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感知文章内容
①教师配乐范读文章,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②学生自由朗读文章,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或跟多媒体读)
③带问题朗读文章。 ( “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划出有关语句。)
A 文章中“父亲”在给“我”送行过程中,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B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C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答案不必拘泥,不必完美无瑕,只为能培养学生读书习惯、表达能力。)
(三)把握文章思路(投影填空)
文章第一句话,点明“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然后时间就回到了八年前的冬天,我从北京到 ,跟着父亲
,丧事完毕,我回北京时与父亲同行。到南京的第二日须渡江到 ,父亲为我 ;到了车站,父亲为我
、 、 、 、 、
;临别时,父亲为我 。最后,时空回到八年后(1925年)的北京,写别后对父亲的 。
(徐州 奔丧回家 浦口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买橘送行 深切思念)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一段父子之间的“亲情”。要求大家课下进一步加强朗读,更深层次的挖掘本文的“情”。
四 作业:字词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五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时间:八年前的冬天
地点:北京——徐州——南京、浦口——北京
人物:父亲、我
事件:买橘送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背影》所写的就是这样的平凡小事,却能让人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种种爱心,让人动心流泪。
二 研读课文
(抓准:叙事过程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
(一) 自主合作探究
①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
A 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用双直线划出来,并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B 文章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并认真体会。
[教师引导]
A a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祖母死了 ;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b提问: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c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蕴涵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教师小结]父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B a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教师小结]儿子体谅父亲。
②小结
作者所写的只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送行这样一些小事,却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的感动以及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重点研读
①文章中写到背影的共有四处,其中哪一处最使你感动?把“背影”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有感情朗读。
②[投影填空] 读一遍课文第五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提问质疑]
A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B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a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b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c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C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D“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E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F“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③[朗读语段] 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三 反思
(一)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二)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 作业
1 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2 记下父亲的生日,尽自己心意为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六 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点题
难忘背影
家境:祖母去世、祸不单行
送别前:细心关照 父亲疼爱儿子
父子情深 描写背影
买橘子:周到入微 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
附录: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点评:
朱自清——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小,他就在良好的环境生活,以至于他养成了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在朱自清的大半生中,他都在不断的写作,最终,他才发现,散文才给予他最美的享受,这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同时也在世界文坛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爱国胜于自己的生命,他不顾一切的为死去的爱国同仁讨回公道,并且叮嘱家人坚决拒买美国面粉,可见他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我敬仰他,他就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