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教育家孔子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选读》。前面的几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政治伦理思想。我们知道,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近教育家孔子。
二、分析选文1,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出示PPT1:
子曰:“有教无类。”?
问题讨论:
1.
什么叫“有教无类”?
讨论明确: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2.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这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出示PPT2: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3.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看法,教师相机点评。
三、分析选文3,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出示PPT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学生集体朗读这则选文
2.指名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斯、诸、退、兼人
3.思考: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呢?这则选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明确:因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性格各异,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补充评析:
出示PPT4:
结合前面屡次讲子路勇敢、鲁莽、爽直、刚强,这章就很容易理解。因人施教,担心子路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非常具体,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不只是空谈心性,而是结合具体心性而施教。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掘和实现,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这应被看成孔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李泽厚《论语今读》
四、分析选文5,9,理解孔子启发教学、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
出示PPT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两则选文。
2.指名翻译,强调以下文言字词。
愤、启、悱、复
??
3.这两则选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主张?
明确: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告诸往知来者”,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补充评析:
出示PPT6:
?学者至愤悱时,其心已略略通流。但心已喻而未甚信,口欲言而未能达,故圣人于此启发之。举一隅,其余三隅须是学者自去理会。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是不能自用其力者,孔子所以不再举也。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出示PPT7:
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应用到任何方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版
五、学习选文6、7,理解孔子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出示PPT8: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集体朗读
2.指名翻译,强调重点字词。
以、罔、殆
3.这两则选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明确: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
补充评析:
出示PPT9:
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臲卼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
4.讨论:在学习中应怎样才能做到学思结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出示PPT10: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为“衍圣公”。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尊“万世师表”。
七、布置作业
以“我心中的孔夫子”为题写一篇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