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6 《有教无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1: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选读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语。实词:类、语、敢、弑。虚词:诸、也。词语或成语:中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切磋琢磨、绘事后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翻译,引导学生了解句意,并进而掌握孔子“有教无类”的重要教育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独到的教育思想,并探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在今天的积极影响。
学习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语。?
学习难点:掌握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相关的教育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教法分析说明
本课为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中的选读材料,故以专题阅读形式展开。学生在课前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预习程序与内容都在学案上呈现出来,因此,课前请学生完成本课学案第一二两个部分,即“自主学习,知人论世”与“朗读文本,疏通文意”,并阅读【拓展阅读】中三篇文章,《孔子年表》,《孔子一生》,《孔门弟子谈谈孔子的教育方式与思想》。这样的话,学生对孔子的人生及教育思想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故课前完成文本预习与学情调查两项工作,以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他是当然的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他首开先河,将课堂向任何人开放而不论地位,不管能否交得起学费。自孔子开始,改变世界的教育革命发生了,至少是在世界的东方已经开始了,而相同的普惠教育原则在西方至少晚了两千五百年。后世尊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
因此,有学者就认为《论语》是一本“纪念册”,如著名学者王学泰说: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试想,他的离去在弟子心底会形成何等的波澜?一些弟子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让外貌像孔子的弟子有若扮演老师。可见弟子对老师思慕之深。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这就是《论语》的雏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
四、一读文本
学法指导
:诵读全文,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结合注解理解文义。(注:学生已有近一个学期每天诵读三四章《论语》的学习经历)
五、出示“学情调查”结果,梳理问题。
关于字词
如之何
由也、求也、赤也
闻(

)斯行诸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
?)不说
告诸往而知来者
关于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但又有因材施教之法。在“因材施教”中便有中人之上、中人之下之分,何也?
2、第四章中“子曰:‘焉得仁?’”为何?
3、第六章与第七章内容是否自相矛盾?
4、第四章楚令尹子文中和陈文子已经具有不可多得的品质了,在孔子眼中都不能称为“仁”,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才能算做“仁”?
5、第四章、第九章与第十章为什么要总结在本课中?与“有教无类”有什么深层关联?
6、学习与思考结合与“有教无类”有什么关系?
7、第四章想表达什么?
8、第五章中“则不复也”应怎样理解?难道因为弟子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授了吗?此章观点是否与“有教无类”相矛盾?
9、什么是“有教无类”?如何理解孔子的这个教育理念?
10、《论语》的思辨性极强,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这对于现代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借鉴与警示作用呢?
六、二读链接
课本助读:
阅读课本P34—P35页的“相关链接”专栏,了解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善于运用课本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待学生读完后,教师检查阅读成果。再让学生回看自己提出的问题,删掉通过阅读链接材料已经解决的问题。
七、三读文本,自主学习
将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梳理如下,并开始自主研读。
1、《论语》的思辨性极强,那么如何看待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这对于现代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借鉴与警示作用呢?
2、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八、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按照班里的小组建制,六人为一组,合作探究,互通有无,共同解决问题。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总结以上问题。
九、教师总结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总结补充,将本课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总结如下。
孔子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拿到今天来讲依旧是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如学思罔殆,不启不发,如互相答问,教学相长。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开创,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影响中国教育几千年,也为人类教育史上做出伟大贡献。孔子教育思想的智慧,在今天也是值得人们去汲取的,它对于改革现代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启迪作用。
最后,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名言作结,让学生领悟,我们的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直以这样的教育思想引导我们坚持学习,反省自己,不断进步。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附(本课文本及评析文字)?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地位,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省略句。?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