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
方山乡校 林森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
(1) 新课导入
1、 故事导入
2、 作者介绍,你对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交流反馈,补充,板书)
3、 课题探究: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题目,“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哀怜)课题“伤仲永”又该怎样理解呢?(为仲永而哀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二)字词学习
1、 出示字词,包括读音和解释。
2、 自由朗读,解决字词,要求会人会读会写
3、 交流反馈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为仲永而哀伤?)
2、交流仲永的身世
(那么在仲永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
(1) 出示板书,注明仲永三个阶段的年龄
(2) 请同学们找出仲永在每个时期的特点
3、反馈交流
仲永生五年:“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4、他才能变化的原因是:原因在于“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也就是他的父亲贪图钱财,不让他学习,不让他接受教育
(四)交流探究
1、 作者认为仲永沦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王安石认为他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2、 第3段中强调哪一种因素在成长中的作用?(受于人),那么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才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即使天赋很高的人,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学习,否则就会变的和常人一样)
(五)拓展延伸
1、你对方仲永的遭遇有什么感想?倘若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方仲永那个时代,想改变他的命运,你想对文中的哪个谁说说自己的感想?
2、交流
(六)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 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 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与作业本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利其然:
伤仲永: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 ”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 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 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 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伤仲永》
板书:
才能
伤
又七年
十二三
生五年
年龄
泯 然 众 人 矣
不称前时之闻
指物作诗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