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课时教学案
学案编订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主题 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1课时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的表现,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 精选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水平;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史料史证 分析了解有关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掌握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运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展升华。掌握西学东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认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学习目标 家国情怀 认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化曾起着重要作用。理解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教 材
分
析 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
难点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 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 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 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 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 、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②1862年 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 ,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运动的展开。
② 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1915年, 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 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 ,越南的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儒学在 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 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 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 、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 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 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中华文化交流的影响
史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①。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②。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③。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据史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史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合作探究
知识升华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设问,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环环相扣、绕疑深入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及特点
1.历程:
时期
特 征
表 现
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从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2)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3)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秦汉时期,文明开始走向世界。汉朝时期,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4.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现象
(1)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三、东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
1.儒学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助推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3.“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4.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默写过关
知识深化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逆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4.15—17世纪,大量耶稣会士和西方药剂师进入中国采撷药草、收集本草文献。李时珍当时也正在修订《本草纲目》。1735年,根据耶稣会士写回法国的通信编辑而成的《中华帝国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李时珍本草分类法。这体现了( )
A.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中西间的交流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括寻访药材
5.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 )
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8.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9.《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0.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农政全书》书影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13.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14.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 )
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15.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第2课 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教学案参考答案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中外文化的交流参考答案
(1)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对中国: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对西方: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影响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中华文化交流的影响参考答案
(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阅读材料,“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不能正确揭示材料的主旨,A正确。
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故C正确。
3.【答案】A。【解析】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正确;儒、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融合,B错在“开始”;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学,C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错误。
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B、D三项。]
5.【答案】B。【解析】材料“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强调的是同文馆对“新教育”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文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不同,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故B正确;A包含在B之中;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错在“一整套”。
6.【答案】B。【解析】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影响西方,属于“中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学西传”已成为主流,排除C;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7.【答案】B。【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A中“普遍接受”太绝对了;C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D中“政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
8.【答案】D。【解析】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
9.【答案】D。【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联系史实可知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无关,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
11.【答案】A。【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体现了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
1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故A项错误;儒学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其影响的扩大而传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材料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印刷术传入韩国的时间,故C项错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李氏王朝只是受到了中国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表明严复此举意在警醒国民变革图强,故选A项;严复是主张变法图强,改变被列强压迫的状况,而不主张革命,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严复的主旨不是宣传科学,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A、B、D三项。]
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而且……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以及“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等信息分析。
【答案】(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2)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17.【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行拟定论题,由材料“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可以得出其旨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以从中国科技、思想对西方的影响等方面加以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到欧洲,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欧洲人接受文化教育,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整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重要武器。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他参考论题:战争与中国和谐世界观;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