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备课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备课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3 21: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尚德尚贤、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
思想,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
【基础感知】
阅读P2第一段,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起源特点、影响
2、阅读P2、3、4,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上古
奠基
先秦
形成
秦汉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宋元
衰落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新文化运动
复兴
五四运动后
3、根据课本P4、5、6,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条)
4、重视以人为本的表现?
5、提倡民本思想:实质、表现、影响各是什么?
6、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7、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有什么?
8、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表现和影响?
9、主张和而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10、根据课本P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是什么?
【议、展、评】1、《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阅读材料可知诸子百家思想的来源?
【答案】诸子百家同根同源,都来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2、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代表各阶级、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主张各不相同,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略,稳定社会秩序。
3、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如何认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肯定个人正当需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稳定社会秩序。
4、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名句:“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以上名言名句体现了士大夫的哪些精神?这些精神产生的原因?
精神:心系民生;胸怀天下;敢于担当;
原因:儒家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宋明理学的影响
?【训练案】
【固】限时18分钟
1、“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人,主要说明孔子( )
A“为政以德”的主张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克已复礼”的要求 D.“以德服人”的理念
2、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 )
A.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 B.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D.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3、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封建社会儒学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4、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的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5、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的政策 B.民本思想的影响 C.保障制度的成熟 D.等级秩序的弱化
6、朱熹在《四书意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8、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9、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10、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15、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1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17、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8、《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19、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
85959950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36639500注:(左图为状元及第)
注:(左图为状元及第)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分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造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背读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特点(核心):多元起源、多元一体
(2)影响: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人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奠基:先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2)表现: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出现。
(3)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发展
(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代:①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景象。
(3)魏晋至隋唐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4.高度繁荣
(1)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①代表人物: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③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传承和转折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衰落到复兴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区别于墨子的“兼爱”
2.提倡民本思想
(1)实质: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2)表现: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苛政猛于虎也
③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②商朝: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③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④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①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盂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均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主张和而不同 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表现:①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88(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再将上下而求索”。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