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2.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高台跳水动作的完成需要多种细胞密切合作
B.缩手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神经细胞的参与
C.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均为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D.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仅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
3.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
B.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造成新陈代谢紊乱
C.砷元素可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糖类、ATP、DNA和RNA中
D.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人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探索生命的思路
4.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是一种含铁蛋白,在破骨细胞和活化的吞噬细胞中存在。测定血清中 TRACP浓度,有助于了解骨代谢状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破骨细胞中 TRACP的氨基酸含量
B.食盐和重金属盐都可直接使 TRACP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TRACP与脂肪的组成元素相同
D. TRACP自身特定的结构使 TRACP具有特定的功能
5.如图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其中f所在的结构可以合成性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真核生物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只存在于p上
B.m代表叶绿体内膜,它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
C.所有生物膜都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抗体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图中f→c的变化,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6.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① 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② 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 和② 的化学本质不同 B.① 和② 的空间结构相同
C.H+运出细胞和运进细胞的方式相同 D.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有影响
7.细胞在进行代谢过程中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淀粉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ATP
B.一种物质出入同一种细胞的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C.玉米田被短暂水淹时,玉米的根会因缺乏氧气而不能吸收无机盐
D.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适度失水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8.将某一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三个时刻记录某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可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
B.据图示特点可以判断图B状态发生在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
C.上述三种状态下该细胞的吸水能力大小关系是AD.图中①处的液体是蔗糖溶液,图中②③所示的液体都是细胞液
9.研究者选取西瓜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不考虑无氧呼吸,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A点时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B点时叶片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C.温室栽培该植物,持续光照时,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左右
D.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低
10.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Kaelin、Ratcliffe及Semenza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表明:缺氧环境下,细胞产生缺氧诱导因子HIF-1(蛋白质),HIF-1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缺氧环境。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HIF-1(蛋白质)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
B.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酶增加,促进丙酮酸转化成酒精
C.缺氧时细胞会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以诱导产生更多的红细胞
D.缺氧时机体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氧气的运输
11.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O2结合,随血液循环将O2运输至人体各处的细胞,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如图为喜马拉雅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10天的训练过程中随运动轨迹改变(虚线)红细胞数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海拔高度增加,人体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B.血液中的O2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细胞
C.红细胞数量增加,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
D.回低海拔时,人体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会逐渐消失
12.某生物研究所发现一种具有较强光合作用能力的转基因作物,在探究光照强度对该作物的影响时,根据所得数据作出下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像选出错误的选项( )
A.若要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可用95%的乙醇和适量无水收碳酸钠代替无水乙醇
B.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台灯与植物间的距离来改变光照强度
C.若将该作物置于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图中b点会向右移,c点会向左移
D.若光照强度由b点增大到c点,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化合物的含量将减少
13.某实验小组欲利用玉米种子和幼苗进行一系列实验。下表中关于实验目的、实验试剂和预期实验结果全部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试剂 预期实验结果
A 检测某一时期玉米种子胚乳中是否有还原糖存在 双缩脲试剂 出现紫色反应
B 观察玉米叶肉细胞的质壁分离 0.3g/mL的蔗糖溶液 发生质壁分离
C 分离玉米幼苗叶片中的色素 层析液 滤纸条从上至下出现蓝绿色、黄绿色、橙黄色、黄色四条色素带
D 检测玉米胚无氧呼吸是否产生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酸性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
A.A B.B C.C D.D
14.取同一生物的不同类型的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细胞中所含基因种类的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基因1在三种细胞中都表达,可能为呼吸酶基因
C.图中三种细胞内均可发生核DNA含量的动态变化
D.图示细胞处于离体状态时均可被诱导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
15.科学家针对衰老细胞普遍具有的最典型特征——增强的溶酶体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活性,设计并合成了被称为SSK1的化合物。当SSKI进入小鼠的衰老细胞后,SSK1的β-半乳糖苷键会迅速被衰老细胞的β-gal切割,释放具有杀伤性的毒性分子,诱导衰老细胞死亡;当SSK1进入非衰老细胞时,由于细胞中β-gal的活性较低,SSK1不会被代谢激活,不会产生杀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SK1能降低小鼠组织器官中衰老细胞的数量
B.小鼠细胞的衰老是由机体衰老导致的
C.衰老细胞中的水分减少,酶的活性均降低
D. SSK1本身可以直接引起衰老细胞死亡
16.洋葱是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材料,其鳞茎(地下变态茎)有多种颜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洋葱鳞茎的不同颜色与叶绿体中的色素无关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加深,吸水能力增强
C.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对染色体染色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需保持细胞的活性并用甲基绿染色
17.在孟德尔之前,也有不少学者做过动物或植物的杂交实验,也观察到了生物性状遗传中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都未能总结出遗传规律。孟德尔用了多年的时间才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在豌豆开花时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提出一系列假说
C.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巧妙地运用测交实验对他的假说进行验证
D.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
18.小麦的粒色受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的控制。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为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小麦(R1R1R2R2)与白粒小麦(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型有( )
A.4种 B.5种 C.9种 D.10种
19.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情况分析有误的是( )
A.若子代出现4︰2︰2︰1的性状分离比,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存活
B.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5
C.若子代出现9︰3︰4的性状分离比,则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为1︰1︰1︰1
D.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20.在阿拉伯牵牛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将F2中所有粉红色的牵牛花和红色的牵牛花均匀混合种植,进行自由传粉,则后代应为( )
A.红色︰粉色︰白色=1︰2︰1 B.粉红色︰红色=1︰1
C.红色︰白色=3︰1 D.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2分)21.如图1表示某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3、4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图中标号,_________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1是(填生物种类)细胞模式图,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它特有的结构是[ ]_______。
(2)图1中结构③与图_________所示结构相同。
(3)图1中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
(4)图2、3、4所示结构的主要共同点是_________。图3所示结构产生的气体从产生细胞器基质扩散到相邻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有_________层。
(12分)22.铁皮石斛为药用草木植物,图1为其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过程;图2为某科研小组测定的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图1膜结构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该膜与细胞膜一样具有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铁皮石斛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光反应能够在此处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研究发现铁皮石斛叶片变黄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基本不变,但黄叶基本不转化光能,由此推测参与光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色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铁皮石斛由光下进入暗处,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据图2分析,铁皮石斛的CO2吸收速率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但其在黑暗中并不能产生糖类等光合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人员研究发现铁皮石斛的气孔在暗处开放。综合题图和上述结果推测,铁皮石斛在暗处可以_________________,进而提高光合速率。
(12分)23.请回答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问题。
(1)主动运输需要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与之相关的细胞器包括____________(至少写2个)。
(2)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来自ATP或离子电化学梯度等。如图为N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属于_______;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到组织液的运输方式与Na+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运输方式相同。
(3)现欲判断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该植物植株,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供能,乙组__________;
c.一段时间后,测算两组植株对Ca2+、K+的______________。
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这两种无机盐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b.若乙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明显____________甲组,说明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这两种无机盐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12分)24.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分别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所示。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Ⅲ:将老年雄鼠体细胞和年轻雌鼠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雄鼠体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雌鼠体细胞依然分裂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Ⅲ的设计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应怎样改进?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1)中所述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修改,请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I: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年龄的增大而减弱;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体外培养的细胞的衰老速度与供体年龄和性别有关;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25.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据图分析回答:
(1)玉米的等位基因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型及相对数量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玉米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对植株进行病原体感染处理,选出表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将F2中上述表型的植株自交,F3中表型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的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的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的表型有______________种,其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不论顺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合成蛋甶质所需的能量由细胞呼吸(线粒体和细胞溶胶)提供,A错误;“分子垃圾袋”是囊泡,是生物膜结构,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B正确;“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塑性蛋白的“组件”只能是氨基酸,C错误;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而中心体是无膜结构,不能形成囊泡,D错误。
2.答案:C
解析:对多细胞生物来说,高台跳水动作、缩手反射等生命活动的完成均需多种分化的细胞(其中包括神经细胞)密切合作,A、 B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错误;单细胞生物只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运动等多种生命活动,D正确。
3.答案:C
解析: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这种独特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砷可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可能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砷元素可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中,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本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人类在地球极端环境中探索生命的思路,D正确。
4.答案:D
解析:双缩脲试剂通过与肽键反应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不能用于检测氨基酸的含量,A错误;食盐不会造成蛋白质变性,而重金属盐能够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错误; TRACP的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等,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C错误; TRACP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与其自身结构密切相关,D正确。
5.答案:C
解析:真核生物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在这三个场所中都存在,A错误。m为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都能控制物质进出,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内质网的加工,然后通过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再通过囊泡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存在图中f→c的变化,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6.答案:D
解析:A、①和②都是蛋白质载体,它们的化学本质相同,A错误;
B、①和②是不同的蛋白质载体,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B错误;
C.、H+从细胞内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为主动运输,H+从细胞内运进细胞步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为被动运输,C错误;
D、该植物细胞吸收蔗糖分子的速率,依赖于细胞内外H+浓度差,但是H+浓度差的维持和能量供应有关,故该植物细胞吸收蔗糖分子的速率受氧气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一种物质出入同一种细胞的运输方式可能不同,例如神经元吸收钠离子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但运出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玉米田被短暂水淹时,因缺乏氧气,玉米根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其吸收无机盐需要的能量可以由无氧呼吸提供,C错误;植物细胞在适度失水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是逐渐增大的,其吸水能力也是逐渐增大的,D正确。
8.答案:B
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呈紫色,有利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正确;蔗糖(溶质)不能透过细胞膜,B、C只能是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不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B错误;根据图示可以看出B、C均处于质壁分离状态,题图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过程的变化顺序是A→B→C,对于活细胞而言,细胞失水越多吸水能力相对越强,故细胞吸水能力大小关系是A9.答案:C
解析:图示中O2的消耗速率可表示呼吸速率,CO2的吸收速率可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时叶肉细胞中既有光合作用,也有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B点表示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错误;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CD段净光合速率最大,而20℃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差值最大,因此持续光照时,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左右,C正确;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时净光合作用速率增长比呼吸作用快,且温度升至30℃左右时光合速率降低,故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高,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HIF-1(蛋白质)具有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
B、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酶增加,促进丙酮酸转化成乳酸,B错误;
C、缺氧时细胞会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以诱导产生更多的红细胞,C正确;
D、缺氧时机体会诱导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氧气的运输,D正确。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会加强,但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气体、脂溶性的物质、水等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O2结合,随血液循环将O2运输至人体各处的细胞,所以红细胞数量增加,利于增强机体携带氧的能力;据图分析,从海拔6000m再回到低海拔时,红细胞的数量下降,人体红细胞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变化也会逐渐消失。
12.答案:D
解析:A、若要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可用95%的乙醇和适量无水碳酸钠(可除去乙醇中的水分)代无水乙醇,A正确;B、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台灯与植物间的距离来改变光照强度,B正确;C、植物缺镁时,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反应,要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要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故b点右移,由于叶绿素合成减少,捕获的光能减少,所以光饱和点降低,c点左移,C正确;D、若光照强度由b点增大到c点,光反应增加,产生的NADPH和AP增加,C3还原生成C5的速率加快,短时间内CO2的固定速率不变,所以叶肉细胞中C5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D错误;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A错误。玉米叶肉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玉米幼苗叶片中的色素经纸层析法分离,滤纸条上从上至下出现的色素带颜色依次是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C错误。玉米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不产生酒精,乳酸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D错误。
14.答案:B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所含基因通常相同,A错误;基因1属于三种细胞都表达的基因,可能为呼吸酶基因,B正确;图中三种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发生细胞增殖(分裂),细胞内不会有核DNA含量的动态变化,C错误;图示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处于离体状态时也不能被诱导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D错误。
15.答案:A
解析:SSK1能诱导衰老细胞死亡,故其能降低小鼠组织器官中衰老细胞的数量,A项正确;机体未衰老的小鼠细胞中也有细胞的衰老,B项错误;衰老细胞中的水分减少,但其酶的活性并不一定都降低,如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活性升高,C项错误;在衰老细胞中,被激活的SSK1的β半乳糖苷键被切割后可释放有杀伤性的毒性分子,但其本身并不能引起细胞死亡,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洋葱鳞茎(地下变态茎)中无叶绿体,其不同颜色是由液泡中不同的色素引起的,与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无关,A叙述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故细胞吸水能力增强,紫色加深,B叙述正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龙胆紫、醋酸洋红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C叙述正确;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需保持细胞的活性并用健那绿进行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用于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D叙述错误。
17.答案:C
解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由于豌豆属于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应在豌豆未开花时去雄,然后套袋处理,待花粉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A错误;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一系列假说,B错误;孟德尔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巧妙地运用测交实验对他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孟德尔采用了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后分析多对相对性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D错误。
18.答案:B
解析:已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即显性基因越多,颜色越深,显性基因的数量不同麦粒的颜色不同。红粒小麦(R1R1R2R2)与白粒小麦(r1r1r2r2)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是R1r1R2r2,让F1自交得F2,则F2的个体中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有4个、3个、2个、1个、0个,所以F2的表型有5种。
19.答案:C
解析:若子代出现4︰2︰2︰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BB均可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存活,A正确;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AABB、aaBB、AAbb)占1/15+1/15+1/15=1/5,B正确;若子代出现9︰3︰4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某一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则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为1︰1︰2,C错误;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表明只有同时存在A基因和B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显性性状,则存在杂合子(如Aabb)能稳定遗传的现象,D正确。
20.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阿拉伯牵牛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控制,则红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或aa,粉红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白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或AA。假如红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则F2粉红色牵牛花与红色牵牛花中,粉红色(Aa)牵牛花占2/3,红色(AA)牵牛花占1/3,二者混合种植,进行自由传粉,则产生的配子中A占2/3,a占1/3,故子代中AA占2/3×2/3=4/9,Aa占2×2/3×1/3=4/9,aa占1×3×1/3=1/9,即红色︰粉红色︰白色=4︰4︰1,同理,若红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则结果不变,故D正确。
21.(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1)低等植物; ④中心体
(2)3
(3)⑤核糖体
(4)都由双层膜包被;12
解析:(1)据图形特点可知,图1细胞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应表示低等植物细胞。
(2)③是叶绿体,与图3所示结构相同。
(3)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4)图2、3、4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三者在结构上均是由双层膜包被。叶绿体基质中的O2进入相邻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依次穿过叶绿体膜(两层)、细胞膜(一层)、相邻细胞膜(一层)和线粒体膜(两层),至少6层膜,至少12层磷脂分子。
22.(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答案:(1)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选择透过性;(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该处分布着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叶绿素
(2)减少;(无论光照或黑暗条件下)CO2吸收速率始终大于零(2分);黑暗中没有光反应提供的ATP和 NADPH(2分)
(3)吸收CO2并储存起来,为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2分)
解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铁皮石斛进行的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能够在此处发生的原因是此处有相关色素和酶的分布;该膜与细胞膜相似,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根据题意分析,铁皮石斛叶片变黄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基本不变,但黄叶基本不转化光能,说明类胡萝卜素没有参与能量的转化,则参与光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
(2)铁皮石斛由光下进入暗处,光反应停止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不足,影响了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但是不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五碳化合物的消耗正常,而生成减少,所以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据图2分析可知,铁皮石斛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其CO2吸收速率始终大于零,但其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NADPH,因此黑暗中并不能产生糖类等光合产物。
(3)根据题意分析,铁皮石斛气孔在暗处是开放的,其在暗处可以吸收CO2并储存起来,为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进而提高光合速率。
23.(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答案:(1)载体蛋白和能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至少写出前2个)(2分)
(2)主动运输(2分);肠腔;小肠上皮细胞
(3)实验步骤:b.抑制能量供应;c.吸收速率;
实验部分结果分析:a.被动运输;b.小于;主动运输
解析:(1)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能够提供能量。
(2)葡萄糖从肠腔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Na+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也是协助扩散,均为被动运输。
(3)实验目的是探究某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因此控制能量的有无是关键,所以乙组应抑制能量供应,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若吸收速率相同,则为被动运输;若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快,则说明该过程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
24.(除特殊标注外,每空3分,共12分)
答案:(1)应该设置两组实验,第一组:同年龄的雄鼠体细胞和雌鼠体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探究性别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第二组:同性别的老年个体体细胞和年轻个体体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供体年龄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
(2)实验I: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实验Ⅳ: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3)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
解析:(1)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Ⅲ没有遵循这原则,因而无法判断出体外培养时,细胞衰老是仅与细胞的供体年龄或性别有关,还是与二者都有关。具体见答案。
(2)实验Ⅱ显示,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的特异性有关——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Ⅳ表明细胞核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3)分析题中实验可知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有生物物种、年龄、性别及细胞核的变化等。
25.(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答案:(1)分离;对雌、雄花分别套袋处理,待花蕊成熟后,将甲(或乙)的花粉撒在乙(或甲)的雌蕊上,再套上纸袋(2分)
(2)ddRr;1/2(2分)
(3)矮秆抗病;5/6(2分)
(4)4;12︰6︰2︰1(2分)
解析:(1)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对雌、雄花分别套袋处理,待花蕊成熟后,将甲(或乙)花粉撒在乙(或甲)的雌蕊上,再套上纸袋。
(2)图1中F1的基因型为DdRr,由图2可知,F1与丙杂交的后代中高秆︰矮秆=1︰1,抗病︰易感病=3︰1,说明丙的基因型为ddRr。若对丙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3)F1自交,F2出现了性状分离,需要通过对比茎秆高度和进行病原体感染选择出矮秆抗病植株,再通过连续自交提高品种的纯合率。F2的矮秆抗病植株中,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占1/3,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占2/3,自交后代中矮秆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2/3×3/4=5/6。
(4)图1中F1自交,理论上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_R_︰ddR_︰D_rr︰ddrr=9︰3︰3︰1,据题意,易感病植株的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的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故F2成熟植株有4种表型,其数量比为(9×2/3)︰(3×1)︰(3×2/3×1/2)︰(1×1/2)=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