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版 选择题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word版 选择题带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3 21:5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段材料表明( )
A.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B.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2.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3.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据此可知,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
A成为了选官的最主要制度 B.选官的标准发生根本性变化
C.因为士族势力没落而调整 D.为科举制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4.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5.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6.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茶坊酒肆已经遍布开封城的大街小巷,这类酒店往往“绣旌相招,掩翳天日”,勾栏瓦肆消费异常丰富:有小唱、嘌唱、般杂剧、傀儡、讲史、小说、影戏、散乐、诸宫调、商谜、杂班、弄虫蚁、合声、说诨话、叫果子等等。同时出现大量以女性命名的著名店铺如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等。从材料可知( )
A.商业发展推动了北宋社会转型 B.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C.北宋城市的管理机构十分完备 D.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社会摒弃
7.明朝后期,政府腐败,加上倭寇的骚扰,政府实行海禁。禁令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航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海上的霸主,他们甚至专门成立学校,培养航海 精英。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B.西葡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中西发展轨迹出现异位 D.西葡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8.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9.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10.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 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 D.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等观念
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 )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2.《郑孝胥日记》中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
A.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3.《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4.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15.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可推知,西安事变( )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16.有一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外国专家指出,“这是国民党比什么都害怕的事,它知道这是共产党唯一的秘密武器……它比任何新式武器都能更有效地给当前的蒋政权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它使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国民党军的士气日渐低落。”该学者研究的是( )
A.土地革命 B.减租减息政策 C.土地改革 D.刘邓挺进大别山
17.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 )
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 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18.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 了“逆城市化”现象。1961—1965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
A.全国人口总数锐减 B.经济政策调整的推进
C.中小城镇大量消失 D.我国生产力出现衰退
1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决议(草案)》规定“不许包产到户”。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写好了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上述变化说明( )
A.包产到户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 B.人民公社经营体制被放弃
C.集体经营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D.农村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0.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21.“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
①法律制度完善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任何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2.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印度产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派别
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3.“国家并不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政治单位,国王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广大民众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领主。”材料所体现的中世纪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
A.封建领主彼此割据 B.森严的等级制度
C.君主集权专制 D.城市与领主分享权力
24.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年代 学堂名称 类别
1862 京师同文馆 外语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军事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科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科技
1887 广东水陆师学堂 军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型的新式学堂最早是由西人创办。到1860年,基督新教在华办的各类学校不下50所。国人自办新式学堂始于洋务派,但这些学堂一般都规模小,为科举正途所歧视。与此相适应,当时中国的旧式书院约有4500所,就读秀才有90万,童生约200万。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材料三 康有为指出:“夫因(八股)文体之极弊,而欲废四书文者,过激之说也。……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其为事至顺,其图变至易,其所关至大,其收效至神。”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类型及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时期中国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科举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在变法中的体现。(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南朝时期对九品中正制度的评价和选官标准的调整,这是这-时期庶族地主兴起,士族走向没落在选官制度调整中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的比较,排除A项;选官标准的根本性变化是科举制的诞生,B项错误;材料本身无法体现与科举制的关系,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可以看出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中的随意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消费异常丰富,市场比较繁荣,这是市民阶层崛起的结果,A选项不符合史实,北宋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C选项古代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属于统治中心。D选项错误,男尊女卑思想仍然存在。
7.答案:C
解析:考查中西发展的对比。据材料“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可知当时中国继续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而西方“航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步入近代文明前期,故选C项。A项只看到了中国的发展、D项只看到了西葡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当时西葡是封建王朝,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迅速发展,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 D三项。
8.答案:C
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度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故A项错误;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对台湾移民不是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向台湾移民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台湾地区对中央政府、国家的认同,故C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利于驱逐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洋商在中国各口岸扩张势力,侵夺我国利权,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19世纪70年代向清政府建议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发展轮船航运业和配套的保险业,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及保险招商局等民用企业(公司),试图为国争利求富,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极为落后,无法抵御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所以商战并不能成为对外交往的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之后,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民用企业,故C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材料信息表明梁启超主张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认同,但未体现其主张推翻清政府,且在1903年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反对推翻清政府,故排除A项。由材料“实现自强”“合族救国”可知,梁启超主张打破“小民族主义”局限,提倡“大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亡,但“平满汉之届”主要是指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满汉矛盾等,并不是笼统地消除两族的差异,故排除B项。梁启超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故排除D项。根据材料“‘合汉合满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可知,梁启超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等进步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故C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须副署之”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立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并未完全实现,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意图在于限制袁世凯专权,并没有体现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中“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相符,故选C项。清帝颁布退位诏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而“清帝颁布退位诏”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封建思想仍旧残存于人们心中,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战胜……反动派”可知,这强调了要想战胜反动派就必须寻找革命的同盟军,即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虽然史料涉及了工人革命积极性的增长,但这并非材料主旨,A项错误,排除;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排除;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D项错误,排除。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A项;从当时情况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在为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此时国民革命并未失败,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说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畸形结构不合理,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选C项;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排除A项;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考查解放战争,这里所说的“致命的打击”,显然是指国统区农民向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从而动摇了蒋介石统治的重要支柱——军队的土气,故选C项。A,B两项分别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战时期,与材料主旨及时间皆不符,排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的标志,但不会直接引发国民党军队中农民士兵的士气低落,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1960年11月这个时间”推断,联系所学知识及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知调查表明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A项;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且与题干纠正“左”倾错误相悖,排除B项;1959—1961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农业产量减产的时期,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是1978年的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组,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及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八字方针中调整农、轻、重三者比重的史实,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经济政策调整推进的结果,故选B项;新中国人口总数呈上升趋势,正因为人口增长过快,改革开放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排除A项;新中国初期中小城镇增加,题干也未提及中小城镇大量消失,排除C项;1958年以来,国家开展“大跃进”运动,农业虽然有所衰退,但重工业获得发展,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信息反映,包产到户从被明令禁止到农民偷偷进行,再到邓小平发表谈话表示肯定,这一变化说明包产到户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起初虽遭禁止,但最终得到推广,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公社体制被放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集体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排除C项;包产到户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都注重把世界先进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故A项正确;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21世纪提出的,故C项错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故D项错误。
21.答案:B
2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的教派指的是佛教,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D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故A项错误;佛教宣传“众生平等”,但并不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而不是佛教,故C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在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因此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故选A。
24.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庄园可以生产食物,可以提供衣物,还有各色的工匠提供服务,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说明了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所以答案选A。
25.答案:
(1)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同时也压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影响: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3)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主张工商皆本。学术: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26.答案:
(1)目的: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类型:翻译类(外国语类)实用技术类、军事类。
(2)最初由西人创办,国人自办始于洋务派;初期规模小,与科举制有冲突;晚清后期发展较快。
(3)主张改革八股文体;仍尊崇儒家学说。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27.答案:
(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