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讲练课件——河南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讲练课件——河南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08: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9.桃花源记
bīn
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jiàn


沿着,顺着
繁多的样子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仅仅、只
整齐的样子

可以互相听到
愉快的样子
全,都
隔绝、不通音讯
详细地说出
邀请
告诉
沿着、顺着
先前的

拜访
打算,计划
询问渡口,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3.通假字。(1分)
便要还家( )
“要”同“邀”,邀请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舍弃
名词,房屋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副词,终于
副词,于是、就
于是就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儿女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交错相通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新鲜美好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不值得,不必
不充足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7.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男女的穿着打扮,全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安闲快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当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啊。”
8.重点句子默写。(8分)
(1)文中描写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绘了村子的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和谐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村子里的其他人邀请渔人到家中并以酒食款待,表现了人们热情好客的纯朴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文学常识填空。(6分)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_____________, (朝代)诗人、辞赋家。有着“田园诗人”之称,也是_________派的鼻祖。
(2)“记”是一种古代的散文体裁,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的感想和主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五柳先生
东晋
田园诗
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共10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注释】①使:即使。②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工具。③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④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绳子记事。⑤甘: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D
【解析】A.与世隔绝的/极;B.先前的/奔向;C.寻找/随即,不久;D.离开。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3分)
首先,暗示了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界的世俗之人来扰乱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其次,含蓄地表达了桃花源中的人不愿与外界世俗之人交往的心情。这句话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制造悬念,埋下伏笔。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世界,作者描绘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用意?(3分)
两人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
【参考译文】(二)国家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铠甲和兵器,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可口,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遵守)他们的风俗感到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互相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
【解析】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把语段(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7.语段(一)中描写的社会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一个世界?(3分)
语段(一)中描绘了一个和谐安宁、生活自由平等的社会。作者通过虚构这样安宁的社会,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8.结合语段(二)的内容,谈谈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参考译文】(二)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于是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感情。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