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定风波》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定风波》课件28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8: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课前演讲 了解作者
题目:????????? 的苏轼。
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事件:野外途中偶遇风雨。
★故,交代写作缘由。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知人论世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10
上片着眼于雨中,写下雨时的心理感受;下片着眼于雨后,写雨过天晴的心理感受。
朗读全词,思考: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11
词作赏读
1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风大雨急
挑战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面对穿林打叶的萧瑟风雨,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展现了他在自然风雨面前从容不迫、悠然自在、轻捷无畏的心理感受。为后面的人生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序言说了“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这是由自然的风雨升华到人生的风雨,由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阐发人生思考:面对坎坷人生,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而是泰然处之,履险如夷,从容潇洒。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
人生的希望
时而春风料峭,时而斜照相迎,暗示着人生坎坷,晴雨无常。表明作者于挫折中看到了希望,于逆境中看到了曙光,不会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仅指眼前实景吗?是否有所隐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风雨”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是作者面对政治风雨的一种超脱方式:走过风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虽隐隐透露出作者遭遇打击的愤激之情,但主要展露的是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词以赞。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明朝学士崔铣的“六然训” :
自处超然:独处时超然达观,宁静致远
处人蔼然:与人相处时平易近人,诚恳谦和
有事斩然:遇事时斩钉截铁,明白果断
无事澄然:闲暇时清净淡雅,不迷乱
得意淡然:显达时淡泊冷静,不狂妄
失意泰然:困厄时达观沉着,不气馁

苏轼的一生,正践行了这“六然”。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所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