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之《月夜》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之《月夜》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9:2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拓展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思想倾向
《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 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此外还发表了陈独秀、周作人、陶履恭、胡适、沈雁冰介绍西方文学流派和作家的论文多篇。这些译介,对于借鉴外国文学,推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刘半农的《答王敬轩书》、鲁迅的《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玄同的一些通信等,都是《新青年》在这一斗争中发表的战斗文字。1919年1月发表的由陈独秀执笔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回答了整个封建势力对于思想和文学革命的各种非难,实际上可以看做是《新青年》杂志同人在这场斗争中最有代表性的宣言。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
1919年~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月 夜
沈尹默
关于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创作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但这个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由此诞生了,尤其是《月夜》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诗歌朗读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理解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霜风呼啸,明月高照。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 渲染…(凄美、恬静、美好、紧张…)氛围;③ 烘托人物…(紧张、愉悦、忧伤…)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①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夜晚② 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③ 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④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歌主旨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相关介绍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背景链接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跋山涉水,友谊深厚;
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出对萧红的赞美与哀悼,也象征她如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表现现实黑暗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
逝者安详,对生命之旅感慨、反思。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调。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断 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你”“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梳理意象,感受画面:
意象:
画面:
意象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丽、形象而又互相关联的画面。
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世间万物息息相关,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写作特色
构思新颖,含蓄蕴藉:诗人在常见物、眼前景的关联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意境深邃悠远:诗歌传达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诗人不进行直接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来间接表现,韵味悠长。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风雨吟
芦 荻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了解作者
芦荻,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朗读诗歌,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所描写的画面。
并说说“卷”“奔”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心”的含义?
4“风雨吟”中的吟是____的意思,这里是指“_____”,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_______,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描绘了“暴风雨呼啸奔腾,有摧枯拉朽之势,暴雨滂沱,大地一片汪洋的景象,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卷字写出了动荡不安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这两个词把一场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2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3风雨中的大地犹如大海,大地上的房舍就像一叶扁舟,房舍里的我面对“大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经验的舵手,不知道方向在哪。年轻舵手的心,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外一种理解为: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房舍中的我就像驾船的舵手,可推知“年轻的舵手的心”一句含义,即充分体现了我在面对风雨时的勇气和责任。
4《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是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统一
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主要作品有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读诗歌思考问题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谎言并非指某人的欺骗之言或无根据的话,而是喻指掩盖了事物本质的纷繁表象。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
这首诗写作特色有哪些?
1语言凝练含蓄,饱含哲理。
2借助人们日常触目可见之物来表达对抽象事理的认知。
3“所有”“一切”“整片”等概括宏观范围的词语与“一片”“一朵”“一棵”等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能引人注意和思考。
4由叶、花、果、树而及世界,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物及理,表达了作者认知历程。
主旨小结:
本诗用自然事物揭示了什么哲理?
诗人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提示事物的“统一性”:对立之中存在统一。(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