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学业水平检测题(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学业水平检测题(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8:46:50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中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被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中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被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被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鸿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鸿词,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被称为制科。唐代博学鸿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鸿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解析: B.“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C.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无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宋神宗时才独留进士科。D.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鸿词”和“拔萃”而被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解析: 韩愈《送孟秀才序》中所称的“进士”,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进士及第者。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鸿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选人科目,宋代时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解析: “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于文无据;“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 园

萧 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的笑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改)
[注] 榇(chè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运用叙事兼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我”的童年生活,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仍然乐此不疲。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表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我”童年玩乐的场所,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我”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解析: “小孩子都玩厌烦了”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B
5.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文,对文章进行梳理,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场景。根据“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概括第一个场景,“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根据“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概括第二个场景,“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根据“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概括第三个场景,“‘我’与祖父戴花逗乐”。透过三个场景中祖父的表现挖掘他的性格特点:和蔼可亲,充满孩子气;骂不还口,脾气好;宠爱孩子,性情温和,内心温暖。
答案: ①祖父与孩子们藏帽逗乐——表现祖父的和蔼可亲与孩子气;②祖父常常挨祖母的骂——表现祖父的好脾气;③“我”与祖父戴花逗乐——表现祖父对“我”的宠爱、性情的温和与内心的温暖。(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做出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正确理解词语离不开具体语境。从第一个“寂寞”的前文来看,寂寞的主体是祖父,家里的家务由祖母管理,祖父无所事事。祖父爱和小孩子玩闹可见其赤子之心,童真之趣,但这些并不融于成人世界。从第二个“寂寞”的前文来看,寂寞的主体是“我”,根据后文来看“我”寂寞的原因是“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深入理解文意把握主题可知,温暖的生活、宽广的世界一旦不能接触,“我”的内心就会充满寂寞。
答案: (1)第一处“寂寞”的主体是祖父,原因是:①祖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很闲;②祖父性情与旁人不同,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内心温暖,充满爱,却无人理解。
(2)第二处“寂寞”的主体是“我”,原因是:①“我”作为一个孩子无处可去,无处可玩,难免感到无趣无聊;②对宽广世界、温暖鲜活生活的眷恋,一旦不能有便觉寂寞。现在这三者无法融为一体,造成了“我”内心的寂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扩大焚烧发电的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大,不少城市被垃圾围城。
B.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扩大了焚烧发电的规模。
C.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焚烧垃圾发电是发达国家的无奈选择。
D.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解析: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可知C项错误。
答案: C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垃圾不同于传统垃圾,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大多数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自然界没有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B.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或许可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C.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D.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解析: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可知,应为“自然界缺少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答案: A
9.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垃圾发电原理……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和“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可概括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可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③“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可得出第③点。
答案: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环经济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
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
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帝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合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合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侂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除权工部侍郎,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
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
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B.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C.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D.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解析: “翌日禫祭”意为“第二天举行禫祭”,应在“祭”后停顿;前文有“太皇太后”这个词语,“太皇太后”不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祭礼”作“行”的宾语,不能断开;“百官”作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D。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淳熙”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如文中出现的“孝宗”“光宗”“嘉定”都属于年号。
B.“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古代因有顾忌而不敢说、不能说时会考虑避讳的说法,又如文中的“崩”,是天子死亡的讳称。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D.“服除”古代指守丧期满,与文中提到的“丁母忧”“父忧”一样,都与父母去世有关。
解析: “孝宗”“光宗”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被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为当时的舆论所称道。
B.叶适有主见有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韩侂胄曾想让叶适草拟诏书,叶适称病坚决辞去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解析: “叶适称病坚决辞去一切职务”错,原文为“以疾力辞兼职”,并非辞去一切职务。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以:连词,来。然:认为有道理。启:开,发动。兵端:战端,战争的开端,泛指战争。
(2)入:入侵。一摇:一旦动摇。复制:再次控制。上:上报;呈报。
答案: (1)当时有人劝说韩侂胄建立盖世功劳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侂胄认为有道理,准备发动战争。
(2)等到金兵大举入侵,叶适认为人心一旦动摇,就不能再次控制,于是向朝廷提出建立堡坞的建议。
[参考译文]
叶适,字正则,是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考中进士第二名,被授予平江节度推官。遭逢母丧,之后改任武昌军节度判官。
(叶适)任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时论称为得人。
等到孝宗病重,群臣到光宗处号哭着拉着他的衣襟请求,光宗竟然不去探视。不久,孝宗去世,光宗不能执掌丧礼。军中士兵纷扰不安窃窃私语,恐怕将发生不测之变。叶适又告诉宰相留正说:“皇上患病不能执掌丧礼,将用什么来告白天下呢?如今嘉王已经长大了,如果让他提前参与决策,那么怀疑和诽谤就会消解了。”宰相采纳了他的建议,与他一同入朝奏请立嘉王为皇太子,皇帝答应了。不久得到御批,其中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这样的话,留正感到害怕而离开了,人心愈发动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虑而不知所措,叶适对知合门事蔡必胜说:“国事到了这样的地步,你作为亲近大臣,难道能够坐视不管吗?”蔡必胜许下承诺,将会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合门事韩侂胄三人定下决策。叶适得到这承诺,就立刻告诉了赵汝愚。赵汝愚邀请蔡必胜商议这件事,于是派遣韩侂胄将张宗尹、关礼主张内禅的建议奏禀太皇太后,并且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答应了,于是计谋议定。第二天举行禫(dàn)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继承皇位,亲自行祭礼,百官列位朝贺,朝廷内外一片安定。
赵汝愚当上宰相后,奖赏有功之人,将要轮到叶适时,叶适说:“在国家危难之际效忠,这不过是我的职责罢了。我叶适有什么功劳呢?”(叶适)任代理兵部侍郎一职,因为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服丧结束,被召回。当时有人劝说韩侂胄建立盖世功劳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侂胄认为有道理,准备发动战争。(叶适)任代理工部侍郎,韩侂胄想靠他草拟诏书来震动朝廷内外,就改任他为代理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称病坚决辞去兼职。正值诏令诸将四路出师,叶适又告知韩侂胄应该先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
等到金兵大举入侵,叶适认为人心一旦动摇,就不能再次控制,于是向朝廷提出建立堡坞的建议。
当初,淮河沿岸的百姓被军队惊散,每天都不能自保。叶适于是在墟落的数十里之内,依靠山水的险要之处建立堡坞,让百姓恢复旧业和守卫,春夏时节分散耕种,秋冬时节进入堡坞守卫,一共四十七处。又度量长江沿岸之地创立三个大城堡。每堡以两千家为单位,教他们练习射箭。没有事的时候就戍守,五百人设一将;有警报则增募新兵以及抽调诸州禁军两千人,连同堡坞内的居民,一共为四千五百人,共同守戌。三堡建成后,流民慢慢回返。嘉定十六年,叶适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行子:出行的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晚虹”,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中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艳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指唐将。
解析: “塞天昏”中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初歇,经强烈阳光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答案: B
15.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总结景色特点。
答案: 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残烟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合作研究出一种新方法,让光子的动量与电子的动量相匹配,从而增强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解释称,一般而言,电子的动量比光粒子(光子)的动量大几个数量级,由于动量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比较弱,让其动量“门当户对”可以更好地对其相互作用进行控制,从而使一些基于这些过程的基础研究以及新应用成为可能。尽管这样的情况是令人________的,甚至是________的。要想做到这一点,一种方法是:大幅缩短光的波长,(    )。
虽然最新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和理论阶段,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而且,相同的原则应该可以应用于硅基器件,使其获得许多目前未知的新功能。
研究负责人、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亚尼夫·库曼指出,尽管作为现今电子设备的基础元件,硅的重要性________,但在涉及光的应用——比如LED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其表现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善光与硅等重要电子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将光子学设备(基于光波操纵)与电子半导体芯片集成的重要里程碑。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方法有望促进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
B.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推动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
C.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
D.这种方法有望催产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
解析: 画线句的语病是成分赘余,去掉“的产生”为最佳修改方案。A.“促进”用词不当。B.“推动……产生”搭配不当。D.“催产……的产生”成分赘余。
答案: C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其更接近电子的动量,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
B.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使其更接近电子的动量
C.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更接近电子的动量
D.更接近电子的动量,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
解析: 根据文意,按逻辑顺序,应是先缩短光的波长,然后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最后使光子的动量接近电子的动量。由此得出答案为B项。
答案: B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难以置信 匪夷所思 不言而喻 差强人意
B.难以置信 匪夷所思 不可理喻 不尽人意
C.不可思议 想入非非 不可理喻 差强人意
D.不可思议 想入非非 不言而喻 不尽人意
解析: ①难以置信:很难让人相信。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②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形容事物离奇或复杂。想入非非:形容想法新奇、脱离实际。③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可理喻:不能够通过讲道理使其明白,形容蛮横无理。④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尽人意: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甚至有悖于初意。根据语境,“硅的重要性”只能用“不言而喻”,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文意,“在涉及光的应用——比如LED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其表现”怎么样,用“不尽人意”显然不合适,应选“差强人意”,由此排除D项。
答案: A
20.下面是一封表扬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因为修路,最近学校周围的路经常堵住。这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利。街道办的负责人李伟知道后,赶紧组织人员,在附近各个道口,帮助交警指挥梳理交通。特向李伟同志提出表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堵住”一词应为被动式,改为“堵车”就避免了主动和被动混杂不清的毛病。“不利”是“没有好处”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不便”,“不便”是“不方便”的意思。“赶紧”为口语,改为“迅速”更合适。“梳理交通”搭配不当,应为“疏导交通”。“表彰”一词大词小用,应改为“表扬”。
答案: ①“堵住”改为“堵车”;②“不利”改为“不便”;③“赶紧”改为“迅速”;④“梳理”改为“疏导”;⑤“表彰”改为“表扬”。
21.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连标点不超过9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认真梳理题干要求和图表信息,正确理解图表含意,然后运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合理说明。“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从名字看就能理解这是两个团体组织,此次活动由他们参加。“角色互换”是活动内容之一,结合题干要求,可理解为,服务性社团成员和环卫工人角色互换,然后召开座谈会,谈心得。“跟踪摄影、照相”是文艺性社团的任务,完成之后,组织主题展示活动。
答案: 本次活动由团委组织,要求“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参加。服务性社团在与环卫工人进行角色互换后,召开心得座谈会;文艺性社团负责在活动期间跟踪摄影、照相,然后组织主题展示活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
000米左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开花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能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100年!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的眼前一亮。
对普雅花来说,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坚持。其实,生命既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因为人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不会总是春风得意。在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挫折面前,我们需要像普雅花那样,甘于寂寞,在等待中积聚力量,最后灿烂地绽放。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提炼材料的重要信息:普雅花经过了100年的寂寞、100年的积聚、100年的坚持、100年的等待、100年的高原伫立、100年的栉风沐雨,才迎来两个月的花期、两个月的绽放、两个月的绚丽。然后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只有在寂寞中坚持,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越能耐得住困境中的寂寞,越有希望迎来成功的曙光;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在等待中积聚力量;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美丽……
[例文]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戴望舒在雨巷里等待那个丁香一样的女孩,那是一种美丽;翠翠在渡口等待点亮她生命的男子,那是一种美丽;陆游在沈园等待伉俪情深的唐婉,那也是一种美丽。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等待在河中泛起波光,灿烂夺目,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交织成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
等待是充满希望的美丽。越王勾践是一位懂得等待的人,数载的等待,终于获得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胜利。等待充满了希望,因为等待是失败时对成功的执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信,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追求。等待意味着转机,意味着重生,意味着希望。
等待是满怀信心的美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等待着伯乐的到来,如此平静,如此安闲,都源于他的成竹在胸。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等待了多年,才得以力歼敌人,他们的信念丝毫未被“亡国论”动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共产党充满信心的等待。
等待是沉着冷静的美丽。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在竞选中惨败给施罗德。但这位女政治家耐住性子,几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现在的成功。正像她的政敌所说的那样:“谁忽视了这个女人,谁将会有惨痛的失败。”默克尔身上那种沉着冷静、经受得住长久等待的品格,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乏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是我们许多人的通病。学会等待,就是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经营人生。
等待是充满寂寞的美丽。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能发挥自我才能的天空,太过于苛求环境,而很少对自己要求什么。其实,要想成功,必须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等待,是“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寂寞,是“十年磨一剑”的孤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莺歌燕舞,没有锣鼓喧天。
蓓蕾等待着迎风怒放,水滴等待着穿透磐石,我们这一代等待着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堂。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朋友,学会等待吧!
[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头和结尾紧扣中心论点“等待也是一种美丽”,排比的运用是语言的亮点;中间部分,一个自然段论述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放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这样的结构使文章层次井然,论点突出。此外多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PAGE
-
16
-第三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中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被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中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被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被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鸿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鸿词,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被称为制科。唐代博学鸿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鸿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鸿词”和“拔萃”而被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鸿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选人科目,宋代时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后 园

萧 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的笑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改)
[注] 榇(chè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运用叙事兼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我”的童年生活,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仍然乐此不疲。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表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我”童年玩乐的场所,也是自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我”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5.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做出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扩大焚烧发电的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摘编自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摘编自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大,不少城市被垃圾围城。
B.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扩大了焚烧发电的规模。
C.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焚烧垃圾发电是发达国家的无奈选择。
D.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垃圾不同于传统垃圾,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大多数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自然界没有可以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B.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或许可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C.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D.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9.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
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
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帝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合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合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侂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除权工部侍郎,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
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
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B.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C.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D.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淳熙”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如文中出现的“孝宗”“光宗”“嘉定”都属于年号。
B.“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古代因有顾忌而不敢说、不能说时会考虑避讳的说法,又如文中的“崩”,是天子死亡的讳称。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D.“服除”古代指守丧期满,与文中提到的“丁母忧”“父忧”一样,都与父母去世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为当时的舆论所称道。
B.叶适有主见有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韩侂胄曾想让叶适草拟诏书,叶适称病坚决辞去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行子:出行的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晚虹”,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中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艳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指唐将。
15.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合作研究出一种新方法,让光子的动量与电子的动量相匹配,从而增强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解释称,一般而言,电子的动量比光粒子(光子)的动量大几个数量级,由于动量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比较弱,让其动量“门当户对”可以更好地对其相互作用进行控制,从而使一些基于这些过程的基础研究以及新应用成为可能。尽管这样的情况是令人________的,甚至是________的。要想做到这一点,一种方法是:大幅缩短光的波长,(    )。
虽然最新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和理论阶段,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而且,相同的原则应该可以应用于硅基器件,使其获得许多目前未知的新功能。
研究负责人、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亚尼夫·库曼指出,尽管作为现今电子设备的基础元件,硅的重要性________,但在涉及光的应用——比如LED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其表现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善光与硅等重要电子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将光子学设备(基于光波操纵)与电子半导体芯片集成的重要里程碑。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方法有望促进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
B.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推动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
C.这种方法有望催生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
D.这种方法有望催产能吸收更宽范围波长光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以及更高效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器件的产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其更接近电子的动量,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
B.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使其更接近电子的动量
C.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更接近电子的动量
D.更接近电子的动量,从而增加单个光子的动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难以置信 匪夷所思 不言而喻 差强人意
B.难以置信 匪夷所思 不可理喻 不尽人意
C.不可思议 想入非非 不可理喻 差强人意
D.不可思议 想入非非 不言而喻 不尽人意
20.下面是一封表扬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因为修路,最近学校周围的路经常堵住。这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利。街道办的负责人李伟知道后,赶紧组织人员,在附近各个道口,帮助交警指挥梳理交通。特向李伟同志提出表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连标点不超过9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
000米左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花期只有两个月,开花之时极为绚丽。然而谁能想到,为了两个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100年!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的眼前一亮。
对普雅花来说,等待是一种美丽的坚持。其实,生命既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因为人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不会总是春风得意。在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挫折面前,我们需要像普雅花那样,甘于寂寞,在等待中积聚力量,最后灿烂地绽放。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PAGE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