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科普华章学业水平检测题(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科普华章学业水平检测题(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8:47:4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非常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第一层次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
当然就最简单、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应当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的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统治者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虽然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
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盐铁论·非鞅》所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御外方面,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于抗敌自保,如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
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地——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夏、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
除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另一个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能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以上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三千多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是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
(摘编自周振鹤的《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三河地区就处于该流域核心区,洛阳是全国的中心,因此古人常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
B.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能成为首都的政治地理条件不相同,但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一块能保证都城粮食基本供应的平原。
C.明太祖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明成祖却定都北京,看似不同,实际上他们都遵循了要将首都定在龙兴之地或与之相隔不远的地方的原则。
D.西安作为古都,有地理区位优势,既能居高临下,又能凭借四塞之固据险自保,同时它偏于西北的位置,也有利于抗击西北外敌。
解析: “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错,原文为“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洛阳不是全国的中心,只是唐代以前中国领土范围的中心。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政治地理角度,先后就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存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现象的原因。
B.文章举西安和洛阳的例子,分析了建都时出于控内与御外的考虑,都城往往会选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位置的道理。
C.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三、四段从地理区位角度分析,第五段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了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对选都的影响。
D.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发源地不远地方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解析: “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发源地不远地方的原因”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只是列举了这一现象,并未论述原因。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来说,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一方面它能有效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
B.选择都城往往要考虑它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如它是否处于地理中心,是否有利于控内御外,是否靠近统治集团的“龙兴之地”。
C.从古代帝王把首都选择建在与全国领土范围中心有所偏向的位置上看,在既要控内又要御外时,帝王们把重点放在了抵御外部侵略行为上。
D.中国统一王朝时期,统治者们出于种种考虑,总会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而在三千多年时间里,可供中国帝王选择作为都城的地方实在是少得可怜。
解析: A.“一方面它能有效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一段“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可知,“全国的地理中心”不一定能控内御外。C.“帝王们把重点放在了抵御外部侵略行为上”属妄加推断。都城选在与全国领土范围中心有所偏向的位置上,是兼顾二者,内外并重。D.“总会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错,原文为“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 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本能地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呢。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嘎吱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倒了。等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屋里炉火噼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让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兵的衣服,是姑娘救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说,如果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话就像护身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但最终胜利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儿,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犹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你去找她吧,哪怕对当年的救命之恩当面说声谢谢。
女人的话就像一记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兵再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兵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未嫁,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被拆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去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
自己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懦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那行字是这样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做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4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矛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解析: “完全没有儿女私情”错误。小说中的“兵”“头也不回地走了”,正是因为他对姑娘产生了感情,离别时有深深的不舍。
答案: D
5.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概括时要注意既要把握人物的外在特点,又要注意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答案: ①忠于职守。在大雪寒冬里,因为急着赶回部队,才遇上了狼;在战场上作战勇敢。②重感情。始终不忘姑娘,后来执着地去寻找姑娘。③有责任心(或善良)。觉得自己上战场生死未卜,不愿耽误了姑娘;残疾以后不愿去找姑娘,希望姑娘找到更好的人;结婚后虽不快乐,但对自己的女人履行丈夫的责任。
6.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对于一篇小说来说,段落作用可以从内容(包括交代环境、情感、人物形象)、情节结构(铺垫、伏笔、悬念、照应、推动故事发展、收束全文等作用)、主题等角度来考虑。本文最后一段从情节上来看起到了使故事情节更合理的作用,对“兵在纸条背面写字”有了合理交代;从人物形象上看,“兵”的形象和“姑娘”的形象都更饱满,“兵”和“姑娘”都是重感情的人;从主题上看,歌颂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从表达效果上看,大团圆的结局使读者心理得到满足。
答案: ①情节上,收束全文,说明“兵”已经认出了“老太太”就是“姑娘”,给了前文“兵”锲而不舍、写纸条等情节合情合理的解释。②人物形象上,表明了“姑娘”给“兵”的印象之深,同时说明了兵是一个重感情的人。③主题上,“兵”的感情终有归宿,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歌颂了人间真情。④表达效果上,让读者的心理期待可以得到满足,使小说自然和谐。(答出3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2年到现在,5
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
000万人。中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说:“中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的确在减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15年以来,减贫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的确非常了不起,这样好的经验也需要和世界分享。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摘编自2017年5月26日“央视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家把脱贫当作战略业务的公司。阿里巴巴在不断推出的扶贫项目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扶贫观:不只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农村淘宝通过供应链改造,走通了一条农产品精准扶贫道路。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实现了扶贫的精准、透明和可持续。同时马云曾先后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通过对乡村教师、乡村校长进行资助和专业培养,支持乡村教育创新实践,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过去3年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
(摘编自《阿里巴巴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乡村振兴正当时——2018年“三农”发展前瞻》)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1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B.图1清楚地展示了在不同的贫困标准下,除个别年份外,中国贫困人口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C.图2表明按照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标准,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D.图2表明,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从2011年开始,每年减少的数量达到了千万以上,成果巨大。
解析: “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表述不合理,从图2看,2010年之前只有个别年份减贫人数超过千万,所以说“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不合理。
答案: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但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亚非国家如果想要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B.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C.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需要依靠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主要依靠微型民营企业。
D.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将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A.根据原文“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可知,“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属无中生有。B.根据原文“中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可知,“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于文无据;“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属于强加因果。C.根据原文“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可知,大型企业和微型民营企业是并列关系,都为精准扶贫做出了贡献,没有此轻彼重之分。
答案: D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并说说怎样才能科学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经济持续发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认真阅读题干,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概括。第一问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二问的答题区间在材料四。
答案: (1)经验:①确立了正确的扶贫观:不只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②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扶贫要精准、透明和可持续;③加大企业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的投入;④加大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力度。
(2)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①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②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颛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虞奕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B.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C.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D.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解析: “遣兵逐捕”意为“派兵追捕”,语意完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条上方略”意为“逐条呈上策略”,“请罢勿用”意为“请求不要用兵”,它们是两层意思,因此不能把“条上方略请罢”断在一起,由此排除A项。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时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解析: 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疑问,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寺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服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解析: 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他们只是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退”,退下;“耕桑”,农耕桑种。
(2)“去”,离开;“易”,换。
答案: (1)臣退下后立即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了。
(2)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这个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虞奕回答道:“臣退下后立即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了。”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被调任为提点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列举策略呈上,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认为虞奕的想法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把盗贼全部降服了。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与郊祠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百姓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百姓的妻子貌美,富豪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去审问,涉案的人员都服罪了。
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以来,国境有了定界。宦官掌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发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
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对给予和剥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这个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正值荒年而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将王靓治罪,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奖励,为什么要将他治罪呢?”王靓得以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菩萨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写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己亦懒画。
解析: “葡萄水绿”是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形容水色可爱。
答案: C
15.这首词中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情感变化,可以由上阕的“春光闹”等看出主人公内心喜悦,由下阕的“愁未寝”等看出主人公内心忧愁。然后再根据词作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内心喜悦;下阕写春游归来,兴尽怨生。主人公归来后难以入眠,借酒浇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地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怅然若失了。
答案: (1)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________的道理、________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教”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不是对所有的人说的。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________,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________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至高无上 流芳百世 不以为然 以一当十
B.高高在上 不可磨灭 不屑一顾 以一当十
C.至高无上 不可磨灭 不以为然 一劳永逸
D.高高在上 流芳百世 不屑一顾 一劳永逸
解析: ①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此处用“至高无上”。②流芳百世:好的名声一直流传下去。不可磨灭:形容永远存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此处用“不可磨灭”。③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此处用“不以为然”。④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此处用“一劳永逸”。所以选C。
答案: C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
B.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C.他们可能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D.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解析: “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此句中“提出”使用不当,“通过……奉为经典”介词使用不当。B项“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修改了这两处语病。其他三项中“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这个短语的前面均缺少必要的介词“把”或“将”。
答案: B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时常变动是文学经典的特质
B.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
C.文学经典并不经常变动
D.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是时常变动的
解析: 从后文可知这句话讲的是“经典具有变动性”,据此排除C、D两项;再结合后文可知“它”指的是文学经典,所以所填语句的论述主体是“文学经典”,据此可以判断答案为B项。
答案: B
20.下面是某运动员代表在校运动会上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5分)
今天开幕的运动会将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将在这里超过自我,为班级而战,为荣誉而战!我重视地代表全体运动员立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遵守比赛规矩和维护赛场秩序,在比赛中团结帮衬,顽强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超过”“规矩”“帮衬”是口语,“重视”一词不能准确表达发言稿中的恭敬之意,“立誓”在表达场合上不符合要求。
答案: ①“超过”改为“超越”;②“重视地”改为“谨”;③“立誓”改为“宣誓”;④“规矩”改为“规则”;⑤“帮衬”改为“协作”。
21.(2018·四川成都七中高一期末)下面是某学生会对赞助经费的管理流程图,请把这幅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题干要求,认真读图,首先根据图中的箭头,确定概括时的起始位置与内容,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依次进行合理的概括即可形成答案。注意概括时不要遗漏内容。
答案: 学生会各部门取得赞助经费后要提交秘书处备案,其中外联部拉赞助所得物品要上交秘书处登记并管理,所得资金要全数上交财务部,各部门活动结束后剩余资金的30%作为外联部的活动资金。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写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导致的。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1)选择记叙文体:讲述陪伴的故事,表达真实的情感。
(2)选择议论文体:谈陪伴的意义和价值,分析论证陪伴现象背后的原因。
(3)选择应用文体:给父母(孩子)的一封信,用书信体;答记者问题,一问一答;分类集中镜头,拟写影视剧本。
[例文]
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有一种花叫烟花,它绽放在黑暗的夜空;有一种灯叫指明灯,它照亮了茫茫大海;有一种亲情叫陪伴,它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当玩游戏时,当与朋友聊天时,当刷微博时,请父母们不要忘记多陪陪孩子,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人们能随时与亲朋好友视频聊天,不用出门便能了解很多天下大事。于是父母们就开始刷微博、聊微信,整天抱着手机乐呵呵的,夫妻关系渐渐疏远,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慢慢变少,与孩子的关系慢慢地淡了。这不是手机造成的,为人父母者应该反思自己。不能只舒服了自己,而疏忽了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请放下手机,多花点时间去陪陪孩子吧,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为人父母者的首要责任。与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才能成为您最幸福的记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的,中央电视台的那句公益广告词说得好——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陶艳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并不是因为抚养孩子成人而伟大,而是因为肯花时间去陪孩子。她的儿子因病丧失了听说能力,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收留他。但陶艳波为了让儿子在学校好好读书,陪读了整整十六年,从小学到孩子高中毕业。她学习手语,在学校听完老师讲课后,回家亲自教给儿子,遇到不懂的就跟在老师后面问,为的是让孩子学得更好。如今,儿子成才了,这是她靠努力得来的,也是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的结果。她能够以身作则,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树立了榜样,因此她是伟大的。
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写母爱亲情的,正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温暖的陪伴,他才能够从心底发出对母爱的赞颂。最近,电视上经常播关于亲子的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节目中那些明星父母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如为孩子穿衣做饭,和孩子一起参加任务,让人心生感触。不知道那些整天玩手机、很少陪孩子的父母看了节目,心中做何感想?
不要等亲情离你远去了,才后悔;不要等孩子身上满是坏习惯了,才悟出教育已晚。请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愿得一安静世界,让父母感受到亲情的幸福,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慈的驻存。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心守护,让亲情常在。
[点评] 作者开篇用语不俗,运用排比引出中心论点“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同时又照应题目。接着宕开一笔,谈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并由此引出玩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成了手机的“奴隶”,甚至致使为人父母者无暇陪伴自己的孩子。然后,作者列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陶艳波、史铁生、电视亲子节目中的明星父母等例子,意在呼吁为人父母者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文章结尾呼吁那些为人父母者珍惜亲情、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以让亲情永驻,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并照应题目。
PAGE
-
16
-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非常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第一层次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
当然就最简单、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应当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的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统治者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虽然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
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盐铁论·非鞅》所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御外方面,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于抗敌自保,如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
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地——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夏、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
除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另一个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能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以上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三千多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是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
(摘编自周振鹤的《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三河地区就处于该流域核心区,洛阳是全国的中心,因此古人常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
B.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能成为首都的政治地理条件不相同,但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一块能保证都城粮食基本供应的平原。
C.明太祖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明成祖却定都北京,看似不同,实际上他们都遵循了要将首都定在龙兴之地或与之相隔不远的地方的原则。
D.西安作为古都,有地理区位优势,既能居高临下,又能凭借四塞之固据险自保,同时它偏于西北的位置,也有利于抗击西北外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政治地理角度,先后就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存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现象的原因。
B.文章举西安和洛阳的例子,分析了建都时出于控内与御外的考虑,都城往往会选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位置的道理。
C.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三、四段从地理区位角度分析,第五段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了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对选都的影响。
D.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发源地不远地方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来说,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一方面它能有效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它能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
B.选择都城往往要考虑它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如它是否处于地理中心,是否有利于控内御外,是否靠近统治集团的“龙兴之地”。
C.从古代帝王把首都选择建在与全国领土范围中心有所偏向的位置上看,在既要控内又要御外时,帝王们把重点放在了抵御外部侵略行为上。
D.中国统一王朝时期,统治者们出于种种考虑,总会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而在三千多年时间里,可供中国帝王选择作为都城的地方实在是少得可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 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本能地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呢。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嘎吱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倒了。等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屋里炉火噼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让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兵的衣服,是姑娘救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说,如果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话就像护身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但最终胜利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儿,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犹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你去找她吧,哪怕对当年的救命之恩当面说声谢谢。
女人的话就像一记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兵再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兵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未嫁,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被拆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去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
自己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懦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那行字是这样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做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4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矛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5.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2年到现在,5
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
000万人。中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在过去30年中,尽管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但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成功实践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马文森说:“中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的确在减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2015年以来,减贫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的确非常了不起,这样好的经验也需要和世界分享。而且亚洲以及非洲地区国家,他们如果知道更多中国的经验,并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摘编自2017年5月26日“央视网”)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成为第一家把脱贫当作战略业务的公司。阿里巴巴在不断推出的扶贫项目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扶贫观:不只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农村淘宝通过供应链改造,走通了一条农产品精准扶贫道路。将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合一,实现了扶贫的精准、透明和可持续。同时马云曾先后发起“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通过对乡村教师、乡村校长进行资助和专业培养,支持乡村教育创新实践,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过去3年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需要企业更大程度的投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其中既有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根植于基层的微型民营企业。
(摘编自《阿里巴巴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乡村振兴正当时——2018年“三农”发展前瞻》)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1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相应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B.图1清楚地展示了在不同的贫困标准下,除个别年份外,中国贫困人口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C.图2表明按照中国官方制定的贫困标准,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D.图2表明,我国每年减贫人数相当可观,从2011年开始,每年减少的数量达到了千万以上,成果巨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但全球减贫任重道远,亚非国家如果想要快速推进减贫工作,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B.中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C.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更聚焦精准,这需要依靠恒大、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主要依靠微型民营企业。
D.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由此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将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扶贫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并说说怎样才能科学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经济持续发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颛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虞奕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B.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C.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D.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时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疑问,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寺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服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菩萨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写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己亦懒画。
15.这首词中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地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怅然若失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________的道理、________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教”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不是对所有的人说的。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________,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________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至高无上 流芳百世 不以为然 以一当十
B.高高在上 不可磨灭 不屑一顾 以一当十
C.至高无上 不可磨灭 不以为然 一劳永逸
D.高高在上 流芳百世 不屑一顾 一劳永逸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
B.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C.他们可能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D.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时常变动是文学经典的特质
B.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
C.文学经典并不经常变动
D.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是时常变动的
20.下面是某运动员代表在校运动会上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5分)
今天开幕的运动会将是我们的舞台,我们将在这里超过自我,为班级而战,为荣誉而战!我重视地代表全体运动员立誓:听从指挥,服从裁判,遵守比赛规矩和维护赛场秩序,在比赛中团结帮衬,顽强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8·四川成都七中高一期末)下面是某学生会对赞助经费的管理流程图,请把这幅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竞赛中,超过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一文中抱怨“他们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学校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机,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媒体聚光灯下,家长们纷纷吐槽:陪写作业产生焦虑症,天天“累成狗”;沟通出现代沟,也是缺少陪伴导致的。家长的陪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这样的陪伴必不可少。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围绕“陪伴”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启,给那时的父母或自己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左右。
PAGE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