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项脊轩志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常在床蓐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 [A项,“闵”同“悯”,指“可忧患的事”;B项,“零丁”同“伶仃”,指“孤独的样子”;C项,“蓐”同“褥”,指垫子;D项,无通假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臣微志
听:听从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家门,家庭
C.室始洞然
始:才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C [A项,应为“准许,成全”。B项,应为“福分”。D项,应为“吃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④室仅方丈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三五之夜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⑥
D.③⑤⑦⑧
C [①“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路,②“成立”古义指成人自立,④“方丈”古义指一丈见方,⑥“三五”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
世情薄,人情恶
B.主人何为言少钱
臣少仕伪朝
C.臣生当陨首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无以终余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
A [A项,均为形容词,浅薄;B项,形容词,不多/形容词,年轻;C项,动词,应当/介词,在;D项,动词,度过,使……终了/副词,终究。]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B [A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看见。B项,都是副词,“共”。C项,介词,凭/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连词,就。]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历职郎署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臣具以表闻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 [B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对《陈情表》一文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李密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时不能应征,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
B.文中陈述本人遭遇不幸,处境艰难,当时官府登门征召,而祖母疾病日重,自己进退两难,从而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和祖孙相依为命的苦衷,最后乞求终养。
C.《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的,是为了达到“暂时不就小职而最后任大职”的目的。
D.文章在消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C [并非要任大职,而是“辞而不就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2)在《陈情表》中,李密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2)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5)儿寒乎 欲食乎 (6)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7)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8)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____①____,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____②____,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____③____),再好的说理也无法对他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 ②即便是好的说理 ③他根本不愿意说理
10.下面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排一下。(只填序号)
①而在传递这种情感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⑥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记事以抒情
⑦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这八句话可知,这组句子是围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进行阐述的。⑧句提出观点,应为首句。③④两句紧承⑧句,写古人吟诗作文时对该观点的体现及所具体营造的情感氛围。①句转折,说明古人营造情感氛围的特点——委婉曲折。⑥句承①句,解释古人怎样“委婉曲折”地营造情感氛围,⑤句进一步用比喻描述这些方法给人的感受。最后②⑦两句用归有光的例子说明这一观点。⑦句中的“他”指②句中的“归有光”,故②在⑦前。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⑧③④①⑥⑤②⑦。
[答案] ⑧③④①⑥⑤②⑦
11.下图是“国际老年人日”纪念邮票的主体部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构图要素: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祥云等),一对老年夫妇,老年人打太极、做园艺、做康复医疗、做志愿者的场景。
寓意:中国传统纹饰图案、一对微笑的老年夫妇,象征着老年人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对老年人福寿安康的美好祝福;四个场景,象征着老年人要投入社会、积极生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先母邹孺人灵表
[清]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注]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恒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于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年,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 处士:有德行学问而不仕的读书人。这里指汪中的外祖父邹鼐。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B.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C.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D.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C [A项,“汪氏节母”是名词,一个整体,不能断开;B项,“更百苦以保其后”是一个句子,不能断开;D项,“后之人尚保其封树”也是一个句子,不能断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称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母讳维贞”用一个“讳”字表示母亲的名是避讳的。
B.“赘婿”古代指就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庙。
C.“朔”是天文学名词,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朔日”又称“朔望”,因此,“望日”也指每月的初一。
D.“先君子”指已辞世的父亲。“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君”“先考”均指亡父。“先妣”指亡母。
C [“朔日”不能称为“朔望”。“望日”指月亮最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之家,小时聪明,空闲时偷听父亲讲课,就能背诵私塾中所教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房屋,汪中的祖父没有地方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外安排房子来侍奉他。
C.先母身体一向强健,可是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汪中稍有成就时竟一病不起。
D.先母虽然中寿而死,但汪中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仍然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的后人能够永远记住先母。
B [不是“祖父没有地方居住”,而是祖宗神主没有地方安置;不是“侍奉”,而是“祭祀”。]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1)要注意关键词“于”“暇日”“由是”等;句(2)要注意关键词“方”“见”“至于”“成立”等。
[答案](1)外祖父当年在家中教授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
(2)在我小的时候,同族亲戚没有对我们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一直到成人自立。
16.作者在灵表中是怎样叙述亡母的一生的?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灵表中是围绕一个“苦”字展开的,年轻时辛苦操劳,中年时饥苦贫困,老年时病苦疾疢。
【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人,明末迁居到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世系不明。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做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教授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先母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有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父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帮人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借可活命。迁移到北城,住的地方只有三席大,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姐姐看着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着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的阳光,就高兴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性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在我小的时候,同族亲戚没有对我们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一直到成人自立。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药。先母总计活了七十六岁,年轻时苦于操作劳累,中年饱受饥饿贫乏之苦,老年苦于疾病缠绵折磨;加上乖离的天伦,不顺利的人事,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所以母亲虽是中寿去世,绝不能说她自然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唉,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去世,第二年三月戊寅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
PAGE
-
7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A项,“趣”同“取”,与舍相对;B项,“悟”同“晤”,面对面;D项,“畔”同“叛”,背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问征夫以前路
D.悦亲戚之情话
B [A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B [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被/介词,为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眄庭柯以怡颜
D.悦亲戚之情话
B [B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当其欣于所遇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
B [B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引用《论语·微子》里的句子反思自己的过去,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陶潜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说自己出仕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想象自己辞官回家的路上,船行顺风,轻松如飞,衣服随风飘扬,心情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想象写出陶渊明辞官后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
(10)《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想象自己归家时家人欢迎自己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诗人感到快慰。
(11)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答案](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4)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6)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7)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8)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9)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10)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1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7.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个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8.参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仿写三句话,表达对陶渊明的认识。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自由的精神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参照画线句的形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下 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中 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里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 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C [“未娶”是说“姬传之尊府”的情况,故应与“太夫人”之间断开,排除A、D项;“饮至夜分乃罢”的陈述对象是“余”,此处必须与前面内容断开,排除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C.射策,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设四司,元明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D [“元明皆为……”有误,只有明清时代才有这四司,元代没有设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回乡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
B.作者忆及与姚鼐伯父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情谊尚在的感喟,又在与姚鼐的对比中,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
C.文章以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只是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还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
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
C [从第三段王守仁的话“恐第一流当为圣贤”可知,C项说法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极”“勤劬”“徒劳”;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齿”“尊府”“游”。
[答案](1)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得。
(2)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
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姚姬传具备成为“第一流人才”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姚姬传二十岁时,学识渊博,无所不学;②姚姬传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能够赶超长辈的水平;③姚姬传有极好的天赋并且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
【参考译文】
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得。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
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位贵人都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地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
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PAGE
-
5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长寿)且孳(滋长)也
凡(大凡)植木之性(方法),其本(根)欲舒
B.其莳(种植)也若子,其置(放置)也若弃
根拳而土易(更换),其培之也,若不过(过分)焉则不及
C.甚者,爪其肤以验(检验)其生(活着)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
虽曰忧(担忧)之,其实仇(仇视)之
D.见长(治理)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怜爱)焉,而卒(终于)以祸
传(作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 [B项,置:放在一边不管。过:过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 [A项,“因”,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且”,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副词,将要。C项,“故”,连词,所以/副词,故意。D项,“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C [C项,“而已”古今都当“罢了”讲。A项,古义:同乡人;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A [①③④⑦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苟有能反是者
B [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以(之)为”;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反(于)是”。]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郭橐驼并没有本领能使树木活得久而且繁殖得快,只是能顺着树木生长的本性,让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罢了。
(2)假使有人的做法与此相反,却又对树爱得过分,担心得太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有特异技能。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秘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之术并不高深。种树的窍门和管理的经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习性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必然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自然地过渡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苛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答案](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 (2)且硕茂 早实以蕃 (3)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4)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6)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7)以子之道 移之官理 可乎 (8)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
8.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30个字。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乐于外出游览。他在游览时,对景观建造很感兴趣。他还亲自动手在永州周围规划建造了愚溪、钴鉧潭、龙兴寺西轩、龙兴寺东丘、法华寺西亭等多处景点。后来,他被派到广西柳州做刺史,又在柳州城西南建造了柳州东亭。他建造的这些景点,都写有文章以记其始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通读文段可知,横线前交代了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横线后则重点讲其在景观建造上的造诣,横线处明显应填一个过渡句,学生可采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整理答案。
[答案]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建树,而且在景观建造上也颇有造诣。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孙逖,潞州涉县人。曾祖仲将,寿张丞。祖希庄,韩王府典签。父嘉之,天册年进士擢第,又以书判拔萃,授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以宋州司马致仕,卒,年八十三。逖幼而英俊,文思敏速。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逖握翰即成,词理典瞻。日用览之骇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开元初,应哲人奇士举,授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逖日游其门,转左补阙。黄门侍郎李暠出镇太原,辟为从事。暠在镇,与蒲州刺史李尚隐游于伯乐川,逖为之记,文士盛称之。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逖选贡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拔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逖谓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纶诰。”二十四年,拜逖中书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秩,地近班荣,臣则过量;途遥日暮,父乃后时。在公府有偷荣之责,于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惭乌鸟,徒厕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优诏奖之,授嘉之宋州司马,致仕,寻卒。丁父丧免。二十九年服阕,复为中书舍人。其年充河东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五载,以风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逖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议者以为自开元已来,苏颋、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有集三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B.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C.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D.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A [“通籍禁闱”作“以”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其父”“官才邑宰”是主谓结构,句子较短,中间不要断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皇帝年号,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号。
B.左拾遗,谏官,又称言官,隶属谏诤机构。古代右拾遗高于左拾遗。
C.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第一名称为会元。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是六部之一。
B [B项,唐宋时期左比右尊。]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逖官宦出身,家学渊源。孙逖文采斐然,科举得意,文章受世人称赞,与他父亲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B.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雍州长史崔日用对他的才思大为吃惊,与15岁的孙逖结为忘年之交。
C.孙逖主持考试,慧眼识才。他选拔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录用的杜鸿渐、颜真卿等后来都官至高位。
D.孙逖忠心报国,不忘父恩。他上表玄宗,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皇帝授予其父宋州司马官职。
D [D项,“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错误,应为请求把自己降职外调,稍稍提拔自己的父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
(2)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逊礼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
13.孙逖举荐父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父亲才能出众,又恰逢明时。②父亲年老未能升迁而自己得到升迁,心感不孝。
【参考译文】
孙逖,是潞州涉县人。曾祖孙仲将,是寿张县丞。祖父孙希庄,是韩王府典签。父亲孙嘉之,天册年考取进士,又因为考中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予蜀州新津主簿。先后担任曲周、襄邑二县县令,在宋州司马官任上退休,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孙逖年纪很小时就才智出众,文思敏捷。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孙逖拿起笔一挥而就,文辞典雅富丽。崔日用看了文章后非常惊讶,和他结为忘年交,因此身价名誉更高。开元初年,参加哲人奇士科考试,(高中后)被任为山阴尉。调任为秘书正字。开元十年,考取文藻宏丽
科,被授予左拾遗。张说尤其器重他的才华,孙逖经常出入他家,转任左补阙。黄门侍郎李暠出京镇守太原,征召他为从事。李暠在镇守任上,与蒲州刺史李尚隐到伯乐川游赏,孙逖为此写文,文士大为称赞。开元二十一年,入京担任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孙逖二次主持贡士考试,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第一次选拔的杜鸿渐官至宰辅,颜真卿做了尚书。后年选拔的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榜首,孙逖对人说:“这三人才华胜任起草皇帝诏令文告。”开元二十四年,任命孙逖担任中书舍人。孙逖自认为自己在朝中做官,父亲才做县令,于是上表陈情道:“我的父亲虽然年老,幸而能逢圣明时代,多年奔走效劳,才做到县令。我早年蒙受他的教诲,多次担任清贵的官职。做了光荣的朝官,地位超过适当的限度;日暮途穷,我的父亲竟然不能及时升迁。在公我有窃取荣禄的错误,在私没能报效父亲的恩德,乌鸦尚能反哺,我感到惭愧,白白混迹贤人同僚间。恳请把我降职外放,特请一点恩泽,稍稍降临到父亲身上。”玄宗下优诏褒奖他,任命孙嘉之为宋州司马,之后退休,不久去世。父亲去世守孝免官。开元二十九年守孝期满后,重被起用为中书舍人。同年担任河东黜陟使。天宝三年,暂代刑部侍郎。天宝五年,因为风疾请求担任闲职,改任太子左庶子。孙逖掌管制诰八年,发布的皇帝诏令下达,文采被当时的人叹服。人们以为自开元以来,苏颋、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以及孙逖,起草诏书最多。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逊礼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因病多年不能任实职,转任太子詹事,上元中去世。广德二年,皇帝下诏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有文集三十卷。
PAGE
-
5
-石钟山记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
鼓桴(bāo)
铿(kēnɡ)然
B.磔磔(zhé)
噌(chēnɡ)吰
石穴罅(xià)
C.窾(kuǎn)坎
硿(kónɡ)硿
镗鞳(tà)
D.标识(zhì)
无射(shè)
栖鹘(hú)
B [A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硿硿”的“硿”读kōnɡ,D项,“无射”的“射”读y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访其遗踪
访:寻访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坐船
C.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至:到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D [D项中的“殆”意为“大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 [A、B、C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A [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 [C项,定语后置。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6.下列对课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以钟命名的原因。
A [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要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后三项均与文段的内容相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苏轼《石钟山记》中“大石侧立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鹳鹤也”,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石钟山记》处处洋溢着苏轼的率真襟怀。对郦道元说的可“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况石乎!”的假设予以反诘。
(5)苏轼《石钟山记》揭开石钟山因似古乐之声得名的奥秘后,苏轼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3)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古之人不余欺也
8.试以“纪念碑”为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们进行衬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要求把握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比喻恰当、揭示原因、语句通畅即可。
[答案](1)驿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嶻嶪③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④,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⑤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节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 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守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嶻嶪(jié
yè):山高峻的样子。④浮白引满:斟满酒一口气喝完。⑤武:半步。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
B [根据上文,这段文字是写该路段极其难行。“以匹布缚胸”是帮助行路的方式;“使人”必须和下文“从后挽之”连起来,否则“挽”的动作就不知是谁发出的了;“盘跚而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盘跚”是“步”的状语,不可拆分;“刘子先之”中的“先之”是“在前面,先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综上,只有B项最为合理。]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蜃即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故称。
B.丁亥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C.屯戍的意思是屯田和驻防。明代军事制度,卫所的军士大部分屯田以备军饷,小部分驻防。
D.子厚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他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曾写过介绍柳州和永州山水的文章。
D [D项,“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错,应是柳宗元先被贬做永州司马,后又被贬做柳州刺史。]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势高峻,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C [A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非“龙泉寺”。D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13.文中的“千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有感于千山的险峻秀丽,却地处偏远、鲜有人问津的现状,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境遇。②柳州山水因为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千山却因为没有名士的推举,埋没人间,这就使作者想到自己因为没有人举荐,空有才华,却无入仕之途。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绵延几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山势高峻,草木茂盛,时有好景致,像海市蜃楼一样。嘉靖丁亥年,我驻守抚顺,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走出南门,经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钓鱼台是屯田和驻防的旧址。在东北方有一眼温泉,晶莹洁净可以当镜子照。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了。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二人斟满酒一口气喝完,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从龙泉寺到这,总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锦绣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流传,姑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