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20:50:36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
?
?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检:制止,约束。
C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介词,拿,用。C项,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到/介词,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穀”。
B.“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应是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终极理想”的说法错误,课文中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C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好:喜欢。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以:介词,用。(2)生:活着的人。死:死了的人。憾:遗憾、不满意。王道之始也: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3)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颁:通“斑”。(4)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5)罪:归咎、归罪。岁:年成。斯:则、那么。
答案
(1)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2)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4)这样还不能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不曾有过的事。
(5)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__。
(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____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刷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曳;(2)鳖;(4)莩。
答案
(1)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2)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3)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勿夺其时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共8张PPT)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
?
?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B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A.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个越族。
C.“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山东”即山的东面。在古代,“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故“山东”所指地域也不相同。课文“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
C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劝后世帝王”错,贾谊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
D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践:踏。因:凭借。为:当作,作为。据:依靠。临:对着。固: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2)蹑足:置身于……。倔起:突然兴起。阡陌:田间小路,指陈胜为农民出身。(3)以:凭借。万乘:兵车万辆。序:排列座次。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答案
(1)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靠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2)(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攻打秦国。
(3)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形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杜牧则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结,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第三单元
过秦论
刷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振,御,履,制;(2)赢,景;(3)攻,鉴。
答案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共8张PPT)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D.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
?
?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知:通“智”,智慧。
C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B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助词,无实义。C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半步为“跬”,即迈一次腿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C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B.文中连用四个比喻,指出“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
C.文中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进行论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D.文中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错,根据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应该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B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三单元
劝学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参:验,检查。省:省察。知:通“智”,智慧。(2)尝:曾经。须臾:片刻。(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利”“强”提前。
答案
(1)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2)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第三单元
劝学
刷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劝学
刷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博,知;(2)臾;(3)生;(4)跬,至;(5)蟹,螯,鳝,躁。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共7张PPT)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第三单元
师说
刷文言基础知识
?
?
?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耻:以……为耻。
C
第三单元
师说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相当于“于”/句末语气词。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第三单元
师说
刷文言基础知识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C
第三单元
师说
刷文言基础知识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1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2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C
第三单元
师说
刷文言基础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不齿:看不起。乃:竟。(2)是故:因此。攻:学习,研究。
答案
(1)巫医乐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匠这些人,君子们是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三单元
师说
刷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第三单元
师说
刷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受,惑;(3)羞,谀;(4)贤;(5)攻。
答案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