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第五中学(即墨二中)期中模块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2020.11
考生须知: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6题,每题
1.5
分,共
69
分。每题有一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南岭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包含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个山岭,它们均为花岗岩山体,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且后来多形成尖削的峰岭;作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有些地段的分水岭已经十分低矮狭窄,个别地段出现河流切穿分水岭脊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岭部分地段分水岭出现被河流切穿现象,成因无关的是(
)
A.分水岭低矮狭窄
B.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C.河流上游坡度大,溯源侵蚀强烈
D.酸性红壤,易被侵蚀
2.南岭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因为(
)
A.气候湿热,相对高差大
B.岩性复杂,土壤多样
C.地理分界线,环境复杂
D.岩层古老,物种演化期长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3.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4.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
A.100
cm/s
B.200
cm/s
C.300
cm/s
D.400
cm/s
6.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7~8题。
7.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8.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①处是断层成谷
B.②处是背斜成山
C.①处是向斜成谷
D.②处是向斜成山
10.图中①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搬运作用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12.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14.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
A.岛弧和海沟
B.高大山脉
C.裂谷和海洋
D.岛弧和裂谷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5~16题。
15.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
大小均匀
B.
层状结构
C.
棱角明显
D.
磨圆度好
16.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
A.侵入岩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8.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下图为某年9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滑坡和泥石流
B.地震和滑坡
C.火山和泥石流
D.地震和火山
20.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
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C.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原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4.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读图,回答25~26题。
25.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26.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下图为上北半球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7.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A.晴天、晴天
B.晴天、阴雨天
C.阴雨天、晴天
D.阴雨天、阴雨天
28.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正南风
“玉兔号”
月球车具有“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下左图为“玉兔号”
月球车沉睡了一个黑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
风火轮”,身披“
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据此回答29~30
题
醒来的“玉兔号”
地球表面热量交换示意图
29.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
)
①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②月面昼夜温差大,仪器易损坏
③易受宇宙强辐射干扰
④月面松软凹凸不平,易打滑翻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
接收到的辐射可以对应右上图中的(
)
A.②
B.③
C.⑤
D.⑦
下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
31~32
题
31.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C.板块碰撞D.流水侵蚀
3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河段的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三个平坦面
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物。读图回答
33~34
题
33.图示河流三个平坦面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T1、T3、T2
B.T3、T2、T1
C.T1、T2、T3
D.T2、T3、T1
34.如果河流平坦面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形成河流
T1、T2、T3
阶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降河流下切
B.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C.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D.地壳抬升冰川沉积
右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
35~36
题
35.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A.冰斗、U
形谷、角峰
B.U
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
形谷
D.角峰、冰斗、U
形谷
36.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是(
)
A.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①地貌是两侧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而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
城市通风廊道对于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改善局地气候环境有重要作用。读城市通风廊道理论示意图,回答
37~38
题
城市通风廊道理论示意图
37.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B.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C.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D.增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38.城市通风廊道应该(
)
A.限制汽车通行
B.沿盛行风方向
C.增加建筑物高度
D.远离主干道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冷岛效应”强度与干旱区绿洲湖泊面积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4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2.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与湿度变化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
44.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46.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非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大题,共
31
分)
47.读云南省简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海拔
2400
余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材料二:
2020
年
6
月
24
日
16
时
30
分许,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古里卡村古里卡老寨下南姐双杆坡发生一起山体滑坡自然灾害,3
名群众失联,德宏州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1)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
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且大气
弱,大气保温作用弱。(3
分)
(2)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河流
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
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
淹没。(3
分)
(3)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4
分)
4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地貌是________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2分)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简述判断理由。(3分)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其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分)
(4)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1分)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简述其理由。(3分)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9.下左图为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下右图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8分)
(1)读图,比较①、②、③、④气压数值大小,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为
。(1分)
(2)比较①、②的昼夜温差哪个大并分析原因。(3分)
(3)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4分)2020年11月高一地理期中考试答案
D
A
B
A
B
D
A
C
D
A
BBABC
DCBAD
DBCAB
CBCCD
ADBBD
DCBBD
ACDBB
D
47、(1)海拔(地势)(1
分)、少(1
分)、逆辐射(1
分)
(2)阶地(1
分)、取水(1
分)、洪水(1
分)
(3
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1
分);地形起伏大(1
分);降水量大且集中
(1
分);植被覆盖较差(1
分)人类活动频繁,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1
分)答案任选四点
48、(1)沙丘
西北
(2)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3)标注略(C标注在B的下半部,D标注在B的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人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4)变质
(5)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49、【答案】(1)②>①>③>④。
(2)①<②;①地为阴雨天,②地多晴天,①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偏高,所以①地昼夜温差小。
(3)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解析】试题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
(1)同一高度处,高压等压面向高空凸,可判断出②>①。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③>④,②>①>③>④。
(2)图中①处等压面向低处凹,为低压,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昼夜温差小。②处等压面向高空凸,为高压,高压控制下多晴天,晴天昼夜温差大。阴雨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偏高,因此昼夜温差小。
(3)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增强了穿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