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鱼我所欲也
第2课时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学习目标
学情回顾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深挖文章背后的含义。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
第一部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不为苟得
所欲
所恶
舍生取义
正面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莫甚于生
(最喜生)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欲
所恶
舍义取生
反面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有甚于死者
有甚于生者
不用
不为
舍生取义
因果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
升华
主题
层层递进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者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为义可以舍生
对比论证
舍生取义
正面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有不用
有不为
贪生怕死
非独贤者有
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贤者能勿丧
人皆有
第二部分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蹴尔
不屑接受
舍生取义
得
生
舍
死
羞恶之心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鱼我所欲也》中和这则故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辩礼义
反面论证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死,它比“万钟”更重要。
警醒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分析讨论
“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接受万钟
不受食羹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对比
舍生取义
停止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怎么样?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义存于心
举例论证
见利忘义
正面
反面
对比论证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者得我
排
比
论
证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人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反之,如果丧失了“本心”,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语言特色
2.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课文主旨
舍生取义,保持本心
课堂小结
舍身而取义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道理论证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正
反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举例论证
勿失本心
正
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鱼我所欲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拓展阅读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画线字。
(1)吾始困时(
)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3)知时有利不利也(
)
(4)吾尝三战三走(
)
贫困
谋划
时机
逃跑
2.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召忽死之
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1.背诵全文。
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非常感谢
第2课时(共37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鱼我所欲也
第1课时
1.了解孟子的主张,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难点)
学习目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名人名言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作者简介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人就可以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文章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本性的事。孟子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学习字词
苟得(
)
一箪食(
)
一豆羹(
)
所恶(
)
蹴(
)
不屑(
)
弗(
)
ɡǒu
wù
ɡēnɡ
dān
cù
xiè
fú
·
·
·
·
·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朗读指导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想要
选取
也
放弃
古文探究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
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超过,胜过
苟且偷生
灾难
同“避”,躲避。
讨厌、憎恨
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
没有
那么
什么手段不用呢?
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译文: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
就
因此,所以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
丧失
这种心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盛饭的容器,多用竹制成。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副词,不。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踩踏后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房屋的通称。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译文:(可见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住房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同“向”,先前、从前。
介词,为了。
译文: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豆羹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常为豆类名称。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增加。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代词,他
助词,的
之
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于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对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动词,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介词,为了
为
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却
而
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取得
得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语气词,同“欤”
动词,给
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
那么
得之则生(
)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却
字词句式·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同“向”,先前、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倒装句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1.下列标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A
2.下列句中标红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代来好处)
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A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
(2)面对“生”和“义”,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给我们该如何抉择。(《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4.默写。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者能勿丧耳
5.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见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去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非常感谢
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