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说明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的盛大节日。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正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为我们描绘了那个遥远却又熟悉的北京的春节。因此,在这样一篇散发着浓浓中国年味儿的文章面前,我选择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让学生在自由自在、兴味十足的读书思考中,走进文本,走进语言。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满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逛”“高潮”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但文中提到了不少老北京特有的风俗,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通过阅读能找出北京的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二)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目标
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四、教学方法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品。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以文章的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读、议、思、品,让学生在有滋有味地朗读中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想象文本描绘的画面,从而感知文本那优美的语言,进而体会到语言里蕴涵着的对老北京的那份浓浓的爱。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春联。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送红包,贴春联
1.老师有份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红包,请学生说祝福的话。赠送红包。
2.打开礼物——红包里装的是春联。贴春联,读春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大大的红包,喜庆的春联,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这节课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2.出示读书要求:放开嗓门,自己读,争取读流利。
3.整理:读一遍书要有一遍的收获,回想一下,北京的春节期间都有哪些特别的日子。
出示提示:请学生读老师的提示词,说出对应的日子。
4.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腊八、腊月十九的风俗,这节课咱们重点在后面的课文中感受老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儿。
(三)直奔重点,细读感悟
1.出示读书要求:默读后面的课文。
(1)边读边想,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
(2)边读边画,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读完后自己给自己评一评,你能完成几颗星?
2.汇报。
学习第四自然段(除夕)。
(1)指导学生读流利: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描写除夕的段落。(板书)有没有人觉得自己能读得比他更流利,更好?(适当鼓励、评价。)
(2)指导读出画面。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在脑海里有没有看见些什么,听见些什么,想起些什么?
交流,听老师读课文你想起的画面。(交流中指导“彻夜不绝”“团圆饭”的理解。)
教师描述画面,学生读引起联想的句子:知道老师想起什么了吗?听,厨房里传来了一阵响声,滋啦滋啦,油开了,菜下锅了,锅碗瓢盆,乒乒乓乓,鸡鸭鱼肉,一齐上阵,闻一闻,好香啊,原来是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出锅了。是哪一句让老师想到了这些?指导读“酒肉的香味”一句。
边读边想,边想画面边读。齐读。
(3)指导读出热闹:把这一幅幅画面连起来,你感觉到了一个怎样的除夕?怎样才能把热闹读出来?(提示:不是声音大就显得热闹。)琢磨琢磨,试着读一读,要读出热闹,应该把哪些字、词强调出来。
指名读,评(听出来了吗?从哪个词中听的?)。齐读。
学习第五自然段(初一)。
(1)指名读,交流感受: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初一?(预设:有趣,热闹,好玩。)
(2)挑起冲突:热闹,除夕是热闹的,初一也是热闹的。不过老师就奇怪了,你看这个句子: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有什么不同?读一读,感受感受。交流。(此环节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定。)
(3)指导朗读庙会句。出示庙会课件,带大家上老北京的庙会逛一逛。
采访:逛完庙会有什么想说的?
把你从庙会上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4)抓“逛”理解“截然不同”:这种东看看西瞅瞅的动作,作者是用哪一个字来形容的?把这两个字比比看,发现什么了吗?“赶”字很急,“逛”字很闲,赶,往哪儿赶?逛是在哪儿逛?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
学习第六自然段(元宵)。
(1)自读元宵段,请同学想想:老北京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2)交流,读相关句子。
(3)重点指导读花灯句。指名读。评。
想象一下“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放到句子里读出来。齐读。
(4)漏省略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练习说话:出示漏了省略号的句子。从省略号中看出了什么?发挥想象,省略号里还藏着什么样的灯。(用有的是……有的是……连起来说说。)
(四)齐读童谣,整体回归
1.老师把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这段时间的风俗编成了一首童谣。拍手齐读。
2.用一个词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
3.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课题。
(五)课后作业
上网搜集北京的春节还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也可以和爷爷奶奶聊聊老安庆的春节,整理好资料,出一期“春节民俗展”的班级手抄报。
教学反思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如是说。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我努力做的,也正是领着学生在文字中慢慢行走,透过文字,闻出年的味道,听见年的声音,感受年的乐趣。
1.品词语,丰富学生对词语的形象感受
中年级段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能力的重要阶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营造的情境搭建了最关键的桥梁。在教学预设中,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梳理出了诸如“热闹”“灯火通明”“彻夜不绝”“张灯结彩”等词语,这些词语描绘出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象,但是,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有的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词虽然不难理解却容易被学生忽略,轻轻点过便浅尝辄止。教学中,我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学生的想象,丰富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争取像于永正老师说的,让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譬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从老师的朗读中,你都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把你看到、听到、想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
(3)把这一幅幅画面串起来,你感受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词来说一说。
(4)比一比,谁能把这种“热闹”朗读出来。
设计中,我从朗读入,由朗读出,掂量了几个来回,但围绕的却是“热闹”这一关键词语。老师的动情朗读使学生陶醉在文字勾连起的画面中,让学生在听读想象中感受了“热闹”;学生畅快自由地说想到的画面,既让学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交流中丰富了“热闹”;最后再归于“热闹”,让学生把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除夕夜那种热闹气氛的形象感受。
2.抓标点,读出标点背后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对老舍先生这样的大作家的名作品,怕是连一个标点都是值得思考、品味、推敲的精妙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描写元宵节的段落时作出了这样的设计。在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元宵节的感受后,教师出示元宵节的段落请学生齐声朗读。大多数学生读完后都“敏锐”地发现,老师出示的段落有错误:“老师,大屏幕上的标点打错了。那一句不是句号,应该是省略号!教师顺势利导:比比看,用句号好还是用省略号好?你从省略号中看到了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高举小手,一番叽叽喳喳的议论后,就连刚开始没有注意到省略号的学生也开始对省略号的用处有了感悟。当听到一个小女生用娇嫩的声音告诉其他同学:省略号里藏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灯!“我莞尔一笑,学生们已经在这样的朗读比较中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其实正是这样,从孩子们接触文字开始,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每一节课中、每一篇课文中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3.唱童谣,深化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如果说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深入文字,细嚼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味,文本细读的目的却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更明了地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要描绘的意境。所以,在钻进文本,深入研读之后,我将《北京的春节》中介绍的重要日子、特殊风俗编进了一首童谣中,在童音清脆的吟唱中领着学生回归整体,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几番执教,热闹沉淀后是我对自己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反省,为什么有些环节不同,课堂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我的导语相形见绌,如何提高自己的导语能力,让课堂上这种因为师生交流而迸发的火花更多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