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2、认识食物物种的交流带来的影响。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
2.难点: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历史影响
三、新知导入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首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三、新知讲解
模块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日常所食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说一说传播时间和路线。
(一)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二)表现:
1、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1)在欧洲
①玉米马铃薯:由观赏到粮食和饲料作物,17世纪玉米仅次于小麦传遍欧洲各国。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②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缓慢。
(2)在中国
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人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人东南沿海地区。
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学思之窗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几同间遁归。...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松(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好、易于栽培,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枝薯藤回国,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
2、蔬菜作物
(1)番茄
①在欧洲:
美洲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②在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老师出示图片(▲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史料阅读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萵,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课外拓展
“狼桃变美味”
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
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新知讲解
(2)辣椒
①在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在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①史料阅读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遵生八笺》
合作探究
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辣椒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模块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2.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4.经济类的甘庶等。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1)小麦
①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②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
①由西班牙人等及带到美洲,
②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老师出示图片(▲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畜禽的传播
1.品类: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
牛、驴、骡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
2.作用:这些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模块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影响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影响二: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影响三: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四: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渡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合作探究
“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5分钟思考时间,学生举手作答)
材料一随着全球经济-
-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
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
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一一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
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一一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答案: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四、课堂练习
1.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2.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
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
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3.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答案:1.C
2.D
3.C
五、课后作业
课后搜集材料,探讨“一带一路”对食物物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知导入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首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新知讲解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合作探究
日常所食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说一说传播时间和路线。
物种
传播时间
传播路线
新知讲解
(一)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二)表现:
1、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1)在欧洲
①玉米马铃薯:由观赏到粮食和饲料作物,17世纪玉米仅次于小麦传遍欧洲各国。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②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缓慢。
▲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
新知讲解
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人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人东南沿海地区。
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2)在中国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
清朝吴其溶绘制的玉米图
合作探究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学思之窗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几同间遁归。...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学思之窗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松(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好、易于栽培,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枝薯藤回国,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
新知讲解
2、蔬菜作物
(1)番茄
①在欧洲:
美洲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②在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新知讲解
▲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史料阅读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萵,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课外拓展
“狼桃变美味”
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
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新知讲解
(2)辣椒
①在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在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①史料阅读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遵生八笺》
合作探究
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辣椒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新知讲解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新知讲解
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2.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3.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4.经济类的甘庶等。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新知讲解
(1)小麦
①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②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
①由西班牙人等及带到美洲,
②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新知讲解
1.品类: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
牛、驴、骡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
2.作用:这些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畜禽的传播
新知讲解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新知讲解
影响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新知讲解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影响二: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新知讲解
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三: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新知讲解
1.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渡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影响四: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合作探究
“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材料一随着全球经济-
-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
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
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一一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
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一一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新知讲解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课堂练习
1.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C
课堂练习
2.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
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
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D
课堂练习
3.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C
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材料,探讨“一带一路”对食物物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