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形象赏析教案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属于小说体裁。学生已经学过了《祝福》等小说,有了一定的赏析小说的能力,所以本课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难。于是教授本课目的便是引导学生复习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通过典型语言和典型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典型语言和典型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很难忘记孔乙己、变色龙、阿Q、祥林嫂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次沉重的思考,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再来结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别里科夫(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前布置,课堂验收。
1、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的了解及掌握 2、检查基础知识落实
3、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有那些怪异的行为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述出来吗
生1:别里科夫是一个大白天打着雨伞,穿着大衣,带着手套,穿着雨靴与常人不一样的人。
生2:走路低着头,猫着要,把脸藏在衣领里,恍恍惚惚的一个人。 4、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那么根据你的描述和理解,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为表现这些性格作者在文中突出运用了那些写人的方法呢 归结:
生: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 生:语言、肖像。
二、解读
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例如: “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 “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 “生存还是毁灭” (哈母雷特)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什么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些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学生默读文本,标划,思考) 学生归结:
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害怕新生事物┅┅) 读出来别里科夫的心理了吗 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呢
(反复品读-→指名仿读-→师生评读。体会人物心理)
三、品读
1、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那么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又是什么(浏览课文)
学生浏览文本思考后归结:脸色
2、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在脸色变幻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后归结:
漫画事件:“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脸色发青)
骑车事件:“他俩走远,不见。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脸色发白)
冲突事件:“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脸色苍白) 可见,别里科夫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
3、那么能不能把对别里科夫“脸”的刻画换成对他“眼睛”的刻画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答案,体现多元解读) 学生:
生:不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僵死的心灵早已把这扇窗户关闭。 生:能。由别里科夫性格决定,他的眼神也应是胆怯,多疑,呆滞,无神……可从这些角度描写。
(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表达教师个人见解) 4、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了,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你怎样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生: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生:专制制度毒害了他,他又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小结:
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想必定有其深远的
现实意义,那么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项作业:
1、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哪些
2、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别里科夫 怪
脸色:发青、发白 、苍白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讨
学情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通过预习,学生不难把握情节脉络,即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全方位介绍以及恋爱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和最后的死亡,简洁明了。而学生也很容易受课文注解的影响,得出文章抨击沙皇黑暗统治的主题。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只讲这一个主题,那正好落入了“套子”中,因而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教学目标:
走出“套子”,探讨本文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探讨本文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尽管沧海桑田事过境迁,但这篇小说仍旧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教材多次换血,这篇课文却始终保留下来,并且由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便为明证。那么它到底有何魅力让人们对它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师提示:
1、介绍别里科夫(希腊文教师、“套中人”、怪、辖制全城……) 2、恋爱事件3、漫画事件4、骑自行车事件5、与柯瓦连科争吵事件6、死亡事件 三、合作探讨
梳理完小说的情节之后,我们在探讨一下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死亡之谜。
(1)别里科夫到底是怎么死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大概得出三种意见:一是他是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二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
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 (2)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
(预设答案:自杀和他杀。肯定学生的答案)
(3)那么“他杀”的人员中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
(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4)画漫画的人为什么不将将漫画直接贴在最显眼的地方,而是发给男女学校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和衙门里的官儿? (预设学生答案:别里科夫招大家恨、是喜欢华连卡的人挑拨) 师明确: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而别里科夫最敢害怕的就是他的主子们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5)这个画漫画的“促狭鬼”还挺讲究策略,所以他真的只是简单的“爱捉弄人”吗?(地下党、革命者)
(6)漫画者在漫画上的提名是“恋爱中的anthropos”,为什么用希腊语标注“人”的含义?
明确:用希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希腊语,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没有活力却要恋爱,荒唐而可笑,二来大概是说,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想)
(7)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明确:应该说不仅是。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朦胧的、淡淡的、热切的光亮。 四、小结: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的话题,这个“套子”其实也存在在我们身边。不能因循守旧,比如关于本课的主题,它不仅仅只是在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还指出了在黑暗社会中那朦胧的热切的希望。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专制制度的卫道士
柯瓦连科、华连卡
黑暗社会的希望
漫画人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实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具有反作用,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接下来,对《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与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这一典型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会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禁锢个人自由,惧怕和乱视新事物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
晴天带伞,穿套鞋,耳朵里塞棉花,脸藏进竖领里。不仅是如此他还把自己的思
想也藏进了套子里——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献和法令,他甚至还要拿“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用他那类套子似的议论压迫着别人。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不同程度地被迫钻进“套子”中去了。他是当时社会知识界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人们害怕的是那污浊黑暗的专制统治和思想禁锢。从这个角度看,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
形成的。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别里科夫”,成为旧社会旧制度的还总是维护者。正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装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才会乱视一切新事物,甚至对自己可能的未来伴侣萨维什那也嗤之以鼻。他的内蕴到外形都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
二、典型人物也并非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作用。
在实行禁欲主义的社会中,沙皇实行抓只统治,禁锢个人自由。但社会上不乏有主见之人,不乏新事物。而别里科夫却通过自己的力量,与其说是他自己的力量,不如说是专职的力量辖制了全城里的人们。他把整个沙皇统治下的社会边城一个巨大的“套子”,将一个的人拉进套子,却都开了洞,一双双眼睛盯着外界。而当他死后,“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他庆幸自己终于藏进了一个套子,永远出不来了。而他周围的人也欣喜,他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他所极力维护的沙皇专制统治的结束,创造了他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即将虽随着他的消失而消失。
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套中人》中典型的沙皇专制残暴统治,个人自由禁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别里科夫一个惧怕和乱视新事物,忠实维护旧制度卫道士这一典型人物存在的现实基础。没有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典型环境,那么别里科夫那种守旧卫道士的典型言谈举止心理行动都失去了依据。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说失去了套中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当时的环境也就失去了表现、联系中心,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