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10: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
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
可以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要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正确思想,在历史
上是有进步作用的。这反映了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B.立场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
2.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以下两种,一是射策,由主考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写在帛或纸上密封起来,由被试者随意抽出其中一、二种题来解答;二是策试,即主考事先按儒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个题目,凡是回答得多且好的被评为“上第”。据此可知,汉代太学
A.推动了官员选拔平民化B.完善了官员的考核机制
C.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践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
3.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4.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理中有主观规律性的意义B.其认识的对象是气
C.穷理是格物的内容和目的D.格物是致知的前提
5.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传统儒学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针对这一情况,宋儒
A.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回归本性B.借鉴佛道思想推动儒学思辨化
C.提出对先秦孔子儒学的回归D.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解释儒学
6.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明末清初思
想家被称作某种近代意义“法家”的原因是
A.彻底摆脱儒家伦理藩篱B.启发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C.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施D.提出限制君权并倡导民权
7.智者在思想上以一种文化哲学代替以往的自然哲学,鉴于自然哲学对人的束缚和钳制,智
者们首先发出“主体自由与理性反叛”的声音,呼唤哲学的中心从自然转向作为个体和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据此可知,智者学派
A.导致了雅典社会的世风日下B.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C.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8.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
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大转折开始于
A.自由主义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C.理性主义时代D.浪漫主义时代
9.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徒们往往视财富同寇仇,因耶稣曾经告诉过门徒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天国的门还容易呢”。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却鼓励教徒获取尽量多的物质财
富,以证明自己被上帝选中,成为他的“选民”,并藉此获得神宠和救赎。这反映出
A.新教伦理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C.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伦理成为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论基础
10.卢梭认为,人类想要生存,个体的力量是微薄的,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的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他主张“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据此可知,卢梭强调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其合理性B.建立共和国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C.创制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实现D.通过社会契约解决国家和个人关系
11.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4752975147955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12.八大山人朱耷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
永。其代表作《孤禽图》(如右图)只在一幅白纸下方中间,画一只黑色的
鸟侧身独脚站立,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
这一创作风格
A.寄托山河破碎流离之痛B.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C.开创文人画新绘画技巧D.运用工笔重彩创作手法
13.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
A.牛顿增强了人们的科学信念B.启蒙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经典力学确立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D.科学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14.工业革命后,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资产阶
级为扩大市场和掠夺资源,组织了很多科学考察队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和探险,
极大地丰富了对动植物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表明,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得
益于
A.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视野B.经济发展对科学考察推动
C.近代交通和采矿业的发展D.环球探险积累的丰富经验
15.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反思之余,得出结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况目前驱鳄屏鲸,舍此易济。”这表明林则徐
A.推动了海防近代化的起步B.已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对东西方间的差距已有清醒认识
16.1884年7月任粤督后,张之洞就指出:“通商以来,各国挟其制造物产以图中国之利,断无禁阻之法,我而不自振作以图抵制,将财源日涸,民生日蹙,既不能富,其何以强?”“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这说明张之洞
A.认清了自强与求富的辩证关系B.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C.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D.找到了中国贫弱的根源
17.对于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
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以禄
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
A.企图与顽固派实现政治妥协B.存在着全面变法的急躁心态
C.认为变法阻力来自于官僚贵族D.缺乏领导全面改革必备的素质
18.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陈独秀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B.具有贯通中西方文化之倾向
C.客观上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D.对封建文化批判的不彻底性
19.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建筑一所新居,须先将旧有的结构拆卸干
净,并且从地底打起地基,才能建筑坚固的屋宇。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
位,实因为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孙中山在此
A.指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B.论证了土地革命的可能性
C.强调了民权革命的必要性D.反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对这一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A.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社会基础B.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实然要义
C.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革命纲领D.论证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
2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他提出
的办法是
A.深刻阐明“三个代表”的本质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D.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22.对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部分国家发表声明说:“世界上只有几个大国拥有核武器,是解除不了核武器威胁的,世界上应该有足够数目的国家要掌握这种武器,这样就可以
互相制约,世界上的力量得到平衡,并进而由此导致彻底销毁全部核武器。”这些国家认为中
国核武器试验成功
A.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C.有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将会加剧全球核军备竞赛
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艺创作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见下表)。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民经济的恢复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双百”方针的实施D.“二为”创作方向的确立
24.初看该画作时,第一感觉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表达,但这似乎与法西斯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在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
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与第一感觉截然不同。该画作的艺术流派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印象画派
25.从诞生之初,电影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在视觉语言上,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这门艺术的外在呈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宽银幕到巨幕,从二维到三维,观众从电影中获得的视觉体验在不断升级。这说明技术
A.引领着电影事业的发展B.推动了人类价值观趋向统一
C.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模式D.有助于西方文化霸权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
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
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
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
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
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
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
“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
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
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
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
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
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
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代地方官学体系全面建成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改造中国古代书院并使其重新勃发生机的具体措施。(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意大利由于地理位置占优势,面对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但是这些经
济工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却没有好的管理者。教皇的昏庸和权力丧失,使意大利有机会通过
政治手段垄断市场,成为掌握经济贸易和政治权利的中心。意大利曾受到古罗马、古希腊、
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在吸收欧洲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不断学习从东方传来的适合本族地区垄
断经济市场的文化和方法。意大利当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这导致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
热之中,生活不幸福就更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安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精神的出现,适时的给予了百姓心灵最大的关怀。
——摘编自《浅谈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产生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而且在继承唯名论派思想的基础上,
还诞生出许多的科学巨人。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
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可能具备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古典著作的能力和条件而参与这场文
化的“复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启蒙运动时
期的思想家,远比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幸运和自信。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在
古典文化的光辉成就面前颇为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但这三百多年来,欧洲的面貌已经发生
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上帝的指引或者神意的启示,而是人
类凭借着自己的理性,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
——摘编自周巩固《人的解放-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与文艺复兴相比,启
蒙运动的进步处。(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民族危机
的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以及后来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
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孙中山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
结果是建立民主的、立宪的政体”“所谓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摘编自王丽英《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失败。1927
年下半年至1928年,一方面,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改变,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城市起
义屡遭失败,农村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农革命和农村
根据地。然而,由于建立红色政权所必须的条件尚不完备,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相继失败。经
过八七会议及中共六大的召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魏翠华《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同年6月,邓小平指出,虽然城市改革比
农村复杂,但是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随后,党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
制改革时期。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积
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战略,小城镇逐步得到恢复,新兴小城市和集镇也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苹《邓小平城市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简析邓小平城市化改革思想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的共同作用。(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
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
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
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在欧洲中世纪漫长的黑暗
时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逐渐被介绍到西欧,为西欧人所接受,并对这些科学技
术予以深化、改进、发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编自王珂《浅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史
实,阐述清晰。)


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2.D 3.A 4.C 5.B 6.D 7.C 8.B 9.A 10.D 11.C 12.B 13.D 14.A 15.B 16.A
17.D 18.C 19.D 20.B 21.D 22.A 23.C 24.B 25.A
26.(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立德树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4分,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视。(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措施:确立书院的主要职能;规范书院学规及求学目的;确定以理学为主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27.(1)原因:地理位置的优越;工商业的发展,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积极吸收有利于其发展的文化;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使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进步之处: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转向倡导天赋人权和理性;启蒙运动对封建专制统治采取直接的批判和揭露;启蒙运动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8.(1)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统一革命组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缩小贫富差距。(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出现危机;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努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积极意义: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共同作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29.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科技对欧洲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分)
阐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世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被介绍、传播到西欧。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先进”与“落后”的对比关系,而是承先启后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中国古代火药传人欧洲,经过欧洲人的改进,使封建的、依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制度的转型;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8分)
总之,中国古代先进的科技在推动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