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8: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
shuò
guǒ_______________。
(2)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

rǔ_______________他?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dà
tíng
guǎng
zhòng_______________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wǔ
zàng
liù
fǔ_______________似乎都要碎了。?
2.
请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________
(2)(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________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________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________?
3.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
?
)?
4.
文学常识填空。
(1)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_______________”功勋奖章。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_______________。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出自他的诗《_______________》。
5.
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________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________。几年辛苦,________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A.怜?
?
鳞次栉比?
?
凝聚?
?
B.惜?
??群蚁排衙?
?
凝结?
??
C.惜?
??群蚁排衙?
?
凝聚?
??
D.怜?
??鳞次栉比?
?
凝结?
???
6.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做最后一次演讲时________
(气势汹汹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2)没有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他感到非常________(抱歉
歉意)。
(3)严冬时节,湖面上________(凝聚
凝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7.
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诗兴不作??????目不窥圆?????兀兀穷年?????潜心惯注
沥尽心血??????迥乎不同?????心会神疑?????警报叠起
一反即往??????凶多吉少?????气冲斗牛?????契而不舍
?
8.
读下面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
????追念闻一多先生
????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2)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4)文章开始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说“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说和做》选段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选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⑧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⑨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第③段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通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B.第⑨段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赞美了闻一多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C.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比如,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D.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2)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理解画线的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意。
参考答案
1.
(1)硕果
(2)侮辱
(3)大庭广众
(4)五脏六腑
2.
引用
反复
比喻
对偶
3.
(1)√
(2)×
(3)×
(4)√
(5)√
4.
(1)核武器,原子弹,氢弹,两弹一星
(2)臧克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七子之歌
5.B
6.
(1)气冲斗牛
(2)抱歉
(3)凝结
7.
圆—园惯—贯疑—凝叠—迭即—既契—锲
8.
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合理即可)
9.
(1)【参考答案】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2)【参考答案】失望——兴奋——低落——奋起
(3)【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4)【参考答案】突出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
(5)【参考答案】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10.
(1)第①段总承上文,第②段领起下文。其中“仅是”“还”“另外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衔接起来,使文章过渡十分自然。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示威游行。
(3)采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4)示例:我觉得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11.
(1)B
(2)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目的是救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