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课题
消化和吸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平台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得很少却长得很胖,有的人吃得很多却长得很瘦,这是为什么呢?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
课前分发预习卡片
学生思考回答:跟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1.学生预习,完成预习卡片。
2.各小组交流对预习卡片上问题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初步整体了解课本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食物的消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课件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2)提示学生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
2.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淀粉有甜味吗?食物在口腔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提出思考问题:各试管分别模拟了口腔中的什么作用?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如何设置实验变量?
(4)投影展示背景资料:淀粉遇碘液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等混合物,向其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
提供实验用品。
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施探究方案、答疑。
教师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提出:(1)本小组的结论与其他组的结论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原因?
(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通过这个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及时评价
学生看图指出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位置。
1.细嚼一块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
2.做出假设。
3.提出探究问题:
(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2)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3)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系,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表格(说明: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 ℃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试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实验结果。)
思考回答:(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2)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什么作用?
5.各小组交流成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思考改进的措施、总结学到的方法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组成,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学生通过尝味道、想问题,引出口腔中的消化,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方式。
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进行表达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探究二、营养物质的消化
1.问题: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供应给人体,有哪些器官来完成这个任务呢?
2.观看“人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录像,启发学生发现好奇的问题,分类、筛选有用的问题。
3.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4.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5.插入P31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
1.观看“人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录像,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答。
2.解读消化系统图,区分消化道和消化腺的作用。小组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观看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演示实验。
4.概括消化的概念。
5.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明确: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思考,理解消化液的作用。
培养解图能力。
探究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2.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猪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3.提出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注意饮食要各种营养成分合理搭配,科学安排,不能暴饮暴食。
1.阅读分析资料,比较大肠和小肠的不同特点,理解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用放大镜观察猪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3.推测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哪里?
学生思考、举例、推测、得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结论。
直观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观察,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关爱自己的身体,形成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
1.食物的消化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内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内)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外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糖类)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物理变化)
2.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适于吸收有大量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也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下列营养物质中,在消化道内能够直接被吸收的是 ( D )
A.脂肪 B.蛋白质和糖类 C.糖类 D.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下列哪项是它的“旅行”路线 ( D )
A.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B.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大肠→胃→食道→小肠→肛门
D.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既能消化淀粉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哪一组 ( D )
A.唾液和胃液 B.唾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胆汁 D.肠液和胰液
4.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实验的水浴温度为37 ℃,这是因为37 ℃ ( A )
A.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B.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随意温度,无特殊意义
D.各种生物体内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温度
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 ( D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腺、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6.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分解的部位分别是 ( D )
A.口腔、小肠、小肠 B.胃、口腔、小肠
C.胃、胃、小肠 D.口腔、胃、小肠
7.小肠有利于消化的特点是 ( D )
A.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B.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
C.小肠表面有绒毛
D.小肠内有胆汁、胰液、肠液等多种消化液
8.某医生从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液体,经化验含有蛋白质、多肽、维生素、无机盐、酶、水、葡萄糖、麦芽糖、淀粉和脂肪等。你能否判断这些液体最可能是从人的消化道的哪一部位取出的 ( C )
A.小肠 B.大肠上部 C.十二指肠上部 D.胃部
9.图甲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 1 ] 肝脏 ,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 3 ] 十二指肠 内。?
(2)图乙中,能够体现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D ] 小肠 ,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 淀粉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 葡萄糖 。?
(3)图乙中的C部位在图甲中所对应的器官是[ 5 ] 胃 ,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 胃蛋白 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 蛋白质 。?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概念解释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课上能做的实验一定要亲自做,呈现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实验现象,也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