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新人教选修5)(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4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新人教选修5)(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1-01 09:40:09

文档简介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 (第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 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
(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 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葡萄糖 2.化学性质
结构特点
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 (第2课时)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葡萄糖虽然是人体很重要的供能物质,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而常见的是白糖、红塘、冰糖。白糖、红塘和冰糖虽然外观、颜色不同,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下面我们来学习两种二糖的性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二: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三:设计实验检验麦芽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评,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二课时
蔗糖和麦芽糖 二、淀粉和纤维素
蔗糖 (一)淀粉
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二)麦芽糖 (二)纤维素
1.结构特点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张卫超 审稿人:孙洪娟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一、教材分析:
本节书是在学生对有机物知识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的一部分重要知识。同时,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物质。所以学生对蛋白质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神奇物质。这一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知识,做到乐学和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4)了解酶的作用和用途。
(5)了解核酸的作用。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蛋白质的学习,提高对“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的认识。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蛋白质、酶等重要物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性质。
难点:氨基酸的性质和肽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教材中,主要突出蛋白质的性质,还有是氨基酸的性质和成肽反应。本节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蛋白质的性质入手,必修2讲蛋白质的性质时,简单介绍了灼烧蛋白质的现象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先让学生回忆总结,引入蛋白质的变性,盐析,水解。再着重介绍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氨基酸,羧基的性质学生已熟悉,氨基的性质是新知识,但氨的性质也是较熟悉的。利用学生已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索氨基酸的性质。同时还复习相关知识。然后简介结构完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引导进行探索。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一小块鸡皮,蒸发皿,浓硝酸,酒精灯,鸡蛋清溶液,硫酸钠溶液,蒸馏水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蛋白质和核酸的存在
[提问]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是含蛋白质的物质
[讲述]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提问]说说蛋白质的性质
(说明:因为在必修2中做了浓硝硝酸酸使鸡皮变色的实验,一般也补充了灼烧蛋白质的实验<如灼烧毛线等>。学生能总结出这两点来,也有可能有学生预习了课本,能说出蛋白质的其它性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板书]一、氨基酸:
[板书] 1、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
[讲述] 注意
(1) 氨基:氨气分子(NH3)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部分。氨基的电子式:
(2) α—氨基酸: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
(3) 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
[板书] 2、氨基酸的结构:α—氨基酸通式R—CH—COOH,
NH2
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
[板书] 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名 称 俗称 结构简式
氨基乙酸 甘氨酸 CH2—COOH
NH2
α—氨基丙酸 丙氨酸 CH3—CH—COOH
NH2
α—氨基—β—苯基丙酸 苯丙氨酸 —CH2—CH—COOH
NH2
α—氨基戊二酸 谷氨酸 HOOC—CH2—CH2—CH—COOH
NH2
[板书] 4、氨基酸的性质:
(1)与酸反应:R—CH—COOH+HCl → R—CH—COOH
NH2 NH3Cl
(2)与碱反应:R—CH—COOH + NaOH → R—CH—COONa+H2O
NH2 NH2
结论:氨基酸具有两性。
思考:①写出:R—CH—COOH与过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3Cl
答:R—CH—COOH+2NaOH → R—CH—COONa+NaCl+2H2O
NH3Cl NH2
②在所学过的物质中有哪些物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答:Al、Al2O3、Al(OH)3、(NH4)2CO3、NH4HCO3、NaHCO3等。
[板书] (3)成肽反应:
二肽
氨基酸 氨基酸 二肽
[板书] 肽键
思考:将甘氨酸和丙氨酸放在同一容器内发生成肽反应,有几种二肽生成?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答案:四种
[板书] 多肽
[讲述] 氨基酸 → 多肽 → 蛋白质
[板书]二、蛋白质
[板书]1、蛋白质的性质
[板书]蛋白质的灼烧
[讲述]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特殊的气味。像烧焦羽毛的气味,根据气味可鉴别蛋白质产品。
[板书](1)颜色反应
[板书]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强调]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蛋白质变黄说明蛋白质含有苯环,一般蛋白质中含有苯环。
[提问]不小心把硝酸溅在皮肤上,会有什么变化?
[回答]皮肤变黄色。
(说明:必修2上的实验:取一小块鸡皮,置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把鸡皮改为鸡蛋清溶液,再加硝酸并加热有什么现象?
[分组实验,实验4-4]
[提问]给鸡蛋的蛋清溶液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再提问]加热后的物质加水会溶解吗?此反应是否可逆反应 为什么 能否恢复成为原来的蛋白质
[分组实验,实验4-3]
[板书](2)变性
[讨论]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
[小结并板书]在热、重金属、酸、碱、某些有机物等作用下,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提问]:医院用酒精、苯酚溶液杀菌,用福尔马林浸制动物标本,农业上用波尔多液杀灭病虫害,利用了蛋白质的什么性质
[讲述]都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使细菌死亡,起到杀菌、防腐作用。
[提问]鸡蛋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什么现象?
[再提问]溶液物加水会溶解吗?此反应是否可逆反应 为什么 能否恢复成为原来的蛋白质
[分组实验,实验4-2]
[板书](3)盐析
蛋白质的盐析:
[讲解]以上实验现象叫盐析。
[板书]蛋白质溶液加入某些无机盐的浓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盐析。
[提问]盐析是否可逆反应,反应过程中蛋白质性质有无改变
[提问]盐析与变性的区别
[小结]
[提问]人体内怎样吸收蛋白质这种营养物质?
[板书](4)水解
[板书]2、组成和结构:
[板书](1)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提问]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根据《生物学》中所学知识回答)
[讲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二十多种。体内只能合成一部分,其余则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的氨基酸都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故又称为“必需氨基酸”。体内能自己合成的氨基酸则不必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又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
[提问]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哪些
[板书](2)组成:由C、H、O、N、S等元素组成。
[讲述]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3)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板书]3、蛋白质的用途
…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动物的皮经药剂鞣制后得到柔软坚韧的皮革。骨、皮等熬煮得到无色透明的动物胶,叫做白明胶,是制造照相感光片和感光纸的原料。牛奶中的蛋白质—酪素还能跟甲醛合成酪素塑料。…
[板书]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板书] 三、酶
[讲述] 酶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1.催化效率高(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
2.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加热——一般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板书]四、核酸
[讲述] 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
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基因,转录副本,将遗传信息传到子代。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RNA(脱氧核糖核酸)——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蛋白质的性质
(1)颜色反应
(2)变性
(3)盐析
(4)水解
2.蛋白质的灼烧
当堂检测见学案。
【作业】课本第106页第4、5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请预习下节,并完成预习导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氨基酸:
1、氨基酸概念:
2、氨基酸的结构:
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4、氨基酸的性质:
二、蛋白质
1、蛋白质的性质
(1)颜色反应
(2)变性
(3)盐析
2、组成和结构:
3、蛋白质的用途
三、酶
四、核酸
十、教学反思:
认识到学好蛋白质知识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看完录相,学生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如何摄取蛋白质,还有鸡蛋的各种吃法,很感性趣,学生鼓掌。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但时间比较紧张,学生的练习不充分,以后应该统筹安排。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王翠平 审稿人:孙延春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中的《油脂》。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课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深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油脂的概念,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能力目标 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油脂的概念
难点 油脂的结构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醇、酸、酯等很多有机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中既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本部分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教材
2、教师:幻灯片、植物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植物油若干、两人一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预习检查][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花生油,豆油,棉子油等都是油脂(PPT中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那么,什么是油脂?他们的结构怎样?具有什么性质?本节课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板书] 第一节 油脂 一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合作探究]1、什么是高级脂肪酸?常见的高级脂肪酸有哪三种?2、什么是酯化反应 3、写出乙酸和乙醇、三种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组织学生回答并引入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反应的产物称作油脂。)[问]什么是油脂,油脂定义中的要点是什么?[讲]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跟甘油形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呈固态的油脂叫做脂肪,也就是说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板书]1、油脂定义: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叫油脂[小结]脂和酯的区别 形成酯的醇 形成酯的酸 内 涵 脂 固定为甘油 高级脂肪酸 专 指 油 脂 酯 任何醇或酚 任 何 酸 包 含 油 脂 [讲]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板书]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R1、R2、R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讲]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天然油脂大多是混甘油酯。[板书]3、油脂的分类 [讲]按常温下的状态分:油 (常温下呈液态,如植物油脂);脂肪 (常温下呈故态,如动物油脂)。[板书]按油脂分子中烃基是否相同分 [合作探究]1、油脂与矿物油是否为同类物质?不同,油脂属于酯类,矿物油烃类。2、天然油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天然油脂是未进行分离提纯的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分子和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3、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对吗?是否纯净物不是取决于R是否相同,而是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相同。同种单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或同种混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都是纯净物。反之是混合物。 [小结]天然油脂大都为混甘油,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同一分子中的不同,二是天然油脂由不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板书]4、油脂的饱和程度对其熔点的影响。 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高,呈固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低,呈液态。[讲]平日家中做汤放油,油浮在水面上还是溶于水中?衣服上的油渍怎样能洗净? [探究实验]演示植物油在水、苯、汽油中的溶解性。[投影]1.(1)取一支试管,注入2毫升水。(2)向(1)中滴入几滴食用油,振动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2.用汽油擦洗布片上的油渍,观察现象。3.振动盛有食用油的试剂瓶,观察现象。4. 用手摸食用油,可以感觉到_______。[投影]现象:油浮在水面上而不溶于水中。结论:(1)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食用油不溶于水。现象:布片上的油渍能用汽油擦洗干净。结论:食用油易溶于汽油。现象: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结论: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感觉到:食用油的油腻感明显。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1、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醚,苯等有机溶剂。[讲]纯净的油脂是无色、无嗅、无味的物质,室温下可呈固态,也可呈液态,油脂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小结]因天然油脂是混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影响很大。一般地,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形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液态,由于各类油脂中所含的饱和烃基和不饱和烃基的相对含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熔点。饱和烃基越多,油脂的熔点越高,不饱和烃基越多,油脂的熔点越低。[当堂检测]1.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 A.煤油 B.润滑油 C.凡士林 D.牛油2.将下列物质分别注入水中,振荡后静置,能分层浮于水面的是 ( )①溴苯 ②乙酸乙酯 ③乙醇 ④甘油 ⑤油酸甘油酯 ⑥硝基苯A.全部 B.①②⑤⑥ C.②⑤ D.①⑥3.证明硬脂酸是弱酸的是 ( )A.加饱和碳酸钠溶液 B.加氢氧化钠溶液共热C.向硬脂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D.硬脂酸甘油酯能水解4.下列物质不是同系物的有 ( ) A.油酸和硬脂酸 B.乙酸和硬脂酸C.乙酸和丁酸 D.油酸和丙烯酸[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油脂(1)
一、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油脂定义: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叫油脂
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R1、R2、R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3、油脂的分类
按油脂分子中烃基是否相同分
4、油脂的饱和程度对其熔点的影响。
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高,呈固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低,呈液态。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验证实验5分钟,反思总结与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剩余环节30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本节课,争取更科学的教学设计,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十一、参考答案
1.D 2.C 3.C 4.A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王翠平 审稿人:孙延春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中的《油脂》。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课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深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肥皂制取的探究,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油脂的化学性质
难点 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工业制取肥皂的工艺过程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醇、酸、酯等很多有机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中既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本部分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幻灯片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教材
2、教师:幻灯片、食用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植物油若干、两人一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预习检查]1. 从“油脂的结构”特征分析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2. 若油脂的烃基中含有不饱和成分,我们如何验证?(并设计实验)3. 如何将“油”变成“脂肪”?[总结疑惑]1. 由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的混合物,而高级脂肪酸中的“烃基”既有饱和的,又有不饱和的。因此,许多油脂兼有“不饱和烃”和“酯类”的一些化学性质,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2. 可以用“溴水”或“碘水”检验油脂中的烃基是否饱和。若溴水或碘水褪色,则证明油脂中的烃基含有不饱和成分;若溴水或碘水不褪色,则证明油脂中的烃基含有饱和成分。 [探究实验]设计“检验烃基是否饱和”的实验。[投影](1)取一支试管,放入3mL溴水或碘水。(2)向(1)中滴入1mL食用油,振荡并观察现象。[投影]现象:溴水或碘水褪色。结论:食用油中的烃基含有不饱和成分。[板书]2、化学性质[精讲点拔] 油脂属于酯,它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板书](1)水解反应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油脂可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甘油。如:[讲]工业目的是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人体内消化吸收脂肪,给机体提供能量。 [板书] 皂化反应(saponification reaction):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钠 甘油[讲] 油脂在碱性(NaOH)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中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如:[投影]工业制肥皂流程:盐析油脂、NaOH溶液→ 高级脂肪酸钠盐、甘油、水→ 高级脂肪酸钠盐(上层)、 甘油、食盐混合液(下层)[讲]加入无机盐使某些有机物降低溶解度,从而析出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这里的盐析是指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视野—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观看FLASH)。[讲]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盐。极性羧基部分易溶于水,叫做亲水基,而非极性的烃基-R部分易溶于水,叫做憎水基,具有亲油性。当肥皂与油污相遇时,亲水基的一端溶于水中,而憎水基的一端则溶于油污中。[投影][学与问] 1.用肥皂洗衣服应该用热水还是用冷水?用热水好。由于硬脂酸钠易与硬水中Ca2+、Mg2+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C17H35COO)2Ca]和硬脂酸镁[( C17H35COO)2Mg],而使肥皂的消耗量增多,泡沫量减少。2.怎样的物质具有去污能力 凡具有亲、憎水基的物质都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以人工合成洗涤剂:CH3—(CH2)n— —SO3Na(或R—SO3Na) [板书] (2)油脂的氧化油酸甘油脂(油) 硬脂酸甘油脂(脂肪)[讲]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地进行氧化作用,发生酸臭和异味,称为酸败(变)。酸败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饱和键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继续分解,生成低级醛及羧酸:[投影][讲]油脂酸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经一系列酶促作用后生成β-酮酸,脱羧后成为具有苦味及臭味的低级酮类:[投影][讲]同时甘油易被氧化成有特臭的1,2-内醚丙醛。[投影][讲]油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引导学生分析]若油脂分子中烃基不饱和,则可以与H2发生加成,所以……[过]由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的混合物,而高级脂肪酸中,既有饱和的,又有不饱和的。因此有些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一些化学性质,油脂分子中烃基不饱和,则可以与H2发生加成,所以可以通过催化加氢提高饱和度[板书](3) 氢化反应(加成反应、硬化反应)[讲]油脂氢化得到的硬化油,就是人造脂肪,也叫硬化油;硬化油性质稳定,不易变质;硬化油便于运输;用于制肥皂、脂肪酸、甘油、人造奶油等的原料。[板书]四、油脂的用途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讲]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合理摄到油脂,而且应该少吃饱和度高的油脂,多吃油脂容易患高血脂症。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与油脂的水解有关。[投影]以吸收的营养。[板书]2. 油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反思总结]“硬化油”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用作制造肥皂、脂肪酸、甘油、人造奶油等的原料。[当堂检测]1.下列反应属于皂化反应的是 ( ) A.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B.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C.软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油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2.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油能使溴水褪色 B.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过程C.硬水使肥皂的去污能力减弱是因为发生了沉淀反应D.油脂的水解反应称皂化反应3.基本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变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变红色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4.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萃取 B.蒸馏 C.分液 D.盐析5.下列属于油脂的用途的是:①人类的营养物质;②制取肥皂;③制取甘油;④制备高级脂肪酸;⑤制备汽油 (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6.下列反应中,液体植物油不能发生的有 ( ) A.加成反应 B.氧化反应 C.水解反应 D.消去反应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油脂的水解又叫油脂的皂化 B.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C.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 D.油脂属于混合物[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2、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油脂可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甘油。如: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钠 甘油
(2)油脂的氧化
油酸甘油脂(油) 硬脂酸甘油脂(脂肪)
(3) 氢化反应(加成反应、硬化反应)
三、油脂的用途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2. 油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验证实验5分钟,反思总结与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剩余环节30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本节课,争取更科学的教学设计,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十一、参考答案
1.C 2.D 3.D 4.D 5.D 6.D 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