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特征,为阅读议论文打下基础。
2.理解作者的观点,以及其批驳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马南邨(1912-1966)
原名邓拓,当代新闻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专栏。1961年,我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开卷有益(
):读书必有所得。
劝诫(
)
狂妄自大(
):极端的自高自大。
要诀(
)
积累字词
juàn
jiè
jué
wàng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是:
驳论文知识
竖靶子
批靶子
摆观点
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竖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为驳论文。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分析课文
作者反驳的论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整体感知
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竖靶子,提出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追根溯源,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阐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第5~8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全面阐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
只有好读书才能用心读书,并重视理解书中的内容,达到会意的阶段,只有能会意才可能“求甚解”。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
人们之所以曲解了陶渊明的话,是因为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只从前一句去理解,而忽视了后一句,没有把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从方法上来说就是错误的。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
陶渊明的读书主张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要虚心,不能骄傲自负;
其二,不能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了“不求甚解”的观点?
①
通过列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指出读经典要抱着虚心的态度,重在理解经典的精神实质。
整体感知
②
通过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指出观其大略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
竖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中考考点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②提出中心论点;
③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④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检测小结
咬文嚼字( )
贯通( )
给加点字注音
jiáo
guàn
下面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读好书,是需要咬文嚼字的,一个词,一句话,细细品味,有时会满口余香,令人叫绝。
B.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傲骨,没有一点狂妄自大的本事,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C.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B
检测小结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便豁然开朗了。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第8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如何理解?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检测小结
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作者的读书建议是什么?
检测小结
课堂小结
读书不能读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希望同学们能像诸葛亮一样,将书中的东西真正学成自己的,而不是像普列汉诺夫一样,只是学一些死的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却不能活学活用。《短文两篇》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
9阐证(
)
10要诀(
)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
味同嚼蜡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
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
1、《谈读书》一课选自《
》,作者
,
国
家、
家。著有《
》、《
》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
》,作者
,
作家。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五、课内文段阅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文段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
3.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
4.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
5.
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一、二、三
略
四、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
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
引用道理论证
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课内文段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诘问,为难
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
六、课外文段
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3.
(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5.
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共23张PPT)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为阅读议论文打下基础。
2.能理解、背诵文中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学习目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文字隽永。
主要作品:《随笔》《新工具论》《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作者简介
怡情(
) 练达(
)
聪颖(
) 滞碍(
) 狡黠(
)
诘难(
)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蜡(
)
藻饰(
)
寻章摘句(
)
字词积累
yí
liàn
yǐng
zhì
jiǎo
xiá
jié
cī
jiáo
zǎo
zhāi
请根据课文内容,列一个提纲。(给课文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三种倾向
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
正面
反面
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以经验衡量读书
理解文本
用书之智在书外
全凭经验得之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理解文本
(1)
读书要推敲细思
不可存心诘难
不可尽信书
不可寻找摘句
(2)
读书方法
可浅尝者,可吞食者,少数须咀嚼消化
读部分者,大体涉猎者,少数须全读
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3)
作用
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智
作文使人准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一些缺陷。
理解文本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史
明智
诗
灵秀
数学
周密
科学
深刻
伦理学
庄重
逻辑学
善辩
正面
反面
智力不集中
数学
不能辨异
经院哲学
不善求同
律师案卷
议论文知识
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
论据
论证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作用
答题思路
举例论证
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例举了……,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常见的论证方法
作用
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全面概括总体事实
答题思路
对比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作用
答题思路
将……和……进行对比(类比),突出了……,有力的证明了……的论点。
比喻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
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作用
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答题思路
将……比作……,生动形象的论证了……的论点。
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作用
答题思路
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引用了……的话,说明……的道理,有力的论证了……的论点
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理解文本
(1)
比喻论证:
(2)
举例说理:
(3)
对比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倾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
赏析课文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将“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这是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语言形象生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2)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赏析课文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语言生动形象。
(3)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赏析课文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谈读书
思路梳理
正确目的
正确方法
重要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向
重要作用:明智之士读书、用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要多读书
学会读书
检测小结
A.
狡黠(jié)
诘难(jié)
傅彩(fù)
味同嚼蜡(jiáo)
B.
藻饰(zǎo)
怡情(yí)
幽居(yōu)
吹毛求疵(cī)
C.
滞碍(zhì)
统筹(chóu)
咀嚼(jué)
孜孜不倦(zī)
D.
聪颖(yǐng)
练达(liàn)
涉猎(liè)
寻章摘句(zhāi)
下面各组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xiá
检测小结
A.妹妹做出的饭菜味同嚼蜡,毫无味道。
B.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不要吹毛求疵,要多鼓励,给他们一些自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听着高校长的高谈阔论,与会者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为高校长的无私付出点赞。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课堂小结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阐述了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中有很多警句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