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 社会生活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2.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时空览史
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知识架构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技术 杂交水稻 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2011版课标: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1--1:“两弹一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含义
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点1----1、“两弹一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两弹一星”
代表人物
(1) ,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
(2) ,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概况
(1)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意义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周年链接:2020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
邓稼先
钱学森
被誉为“两弹元勋”
1、“两弹一星”指的是 、 、 。
2、“两弹元勋”指的是 等科学家。
3、我国的战略核力量是由 、
、 组
成,构成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4、列表(填上时间)
原子弹 导弹 人造卫星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一颗
原子弹
第一枚
导弹
第一颗
氢弹
第一颗
人造卫星
1964年10月
1966年10月
1967年6月
1970年4月
邓稼先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用于攀登
特别提醒
我国为何要下决心研制核武器?
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反对核威胁;尽快增强国防实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我国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国外扩散核武器,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
重点突破
【直击中考】1.(2018?北京)如图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功勋奖章,获得这枚奖章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A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直击中考】2.(2018?扬州)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贸电是为了祝贺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空
A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3.(2016·徐州)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A B C D
A
【直击中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漫步太空
①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科技发展计划
名称
、973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
863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和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 ”,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
973计划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 ”,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 研究的发展。
作用
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知识点1----2、漫步太空和科技发展计划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翟志刚
863计划
863计划
973计划
基础科学
【直击中考】
1.2018年7月31日11时0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舟一号
B.神舟五号
C.嫦娥一号
D.东方红一号
D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直击中考】
2.(2018?安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方向,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集中精干力量,突破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改革开放政策
C.“863计划”
D.“七五”计划
C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20世纪70年代
培育者
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 也有重要贡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杂交水稻
知识点1--3、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研制的意义:(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饥饿问题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外国新闻媒体称“东方魔稻”。
袁隆平院士捐款10万元支持湖北抗疫
中国青年网2020-02-29 19:57
今天,正在海南三亚开展科研攻关的袁隆平院士,通过工作人员,向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请他们转交湖北抗疫一线,帮助湖北人民共同抗击疫情。
图解史实
【直击中考】
1、他被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骄傲。他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焦裕禄
D.孔繁森
B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直击中考】2、(2018广西贵港) 袁隆平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因为他
A.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 创立地质力学
C. 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A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青蒿素
概况
①1969年 受命率领团队中医研究院科研团队开始抗疟药研究。
②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被正式命名为“ ”。
③1984年青蒿素首次实现人工合成,一种极为有效的抗疟新药由此诞生。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意义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荣誉
屠呦呦于2015年获得 。
知识点1--4、青蒿素
屠呦呦
青蒿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直击中考】
(2019贵州贵阳)下列科技成果,标志着新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是
A.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
B.发现了青蒿素
C.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
D.发现了青霉素
B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成就
①“双百”方针提出后,一批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主要有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等。
③2012年,我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用
文艺作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莫言
知识点1--5、文化事业的发展
【直击中考】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A .电影
B .电视
C .戏剧
D .音乐
B
2.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是
A .《青春之歌》
B .《红岩》
C .《高山下的花环》
D .《将军吟》
B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概况
①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 。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
②1988年9月,邓小平从全新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③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全国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变化。
教育体系
我国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知识点1--6、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九年制义务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直击中考】
1.(2018?大庆)1986年我国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颁布的法律是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直击中考】
2.(2018?云南)“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一规定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日常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1版课标: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内 容
改革开放之前
改革开放之后
美丽乡村
上海的居民小区
衣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不仅仅是满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生活方式
①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知识点1--1、日常生活的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人生理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内容的丰富,其原因除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外,还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民为本的思想、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关。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说明什么?
重点突破
【直击中考】
1.(2018河南)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D
2.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 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B
【直击中考】
D
3、下列体现改革开放后我党关注民生的做法有
①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②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③保障城镇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直击中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交通
①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④轨道: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⑤出行方式: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昔日的“自行车王国”
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通信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成就
①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②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
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1--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直击中考】
1.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直击中考】
2.下列图片共同的影响,最恰当的是
A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B .人与入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C .购物更加便捷
D .交通更加便利
B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4年,我国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
(2)“文革”十年(1966—1976年):①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863计划”实施;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2粮票、布票等票证的产生与停用分别说明了什么?
粮票、布票等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的表现;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资丰富,商品增多,我国逐步取消了各种票证。
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