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清市四所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清市四所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1-01 12:01:46

文档简介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刘金涛 审稿人:甄长辉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实验)、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基础知识,初步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实验用品的准备、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 2Mg + O2 = 2MgO
(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2 + CuO = Cu + 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问)③2Na+ Cl2 = 2NaCl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不是)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复习)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 、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 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第二课时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①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②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十、教学反思
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甄长辉 审稿人:邢君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面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的物质分类方法和分散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理解胶体的概念
(3)知道丁达尔效应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胶体所特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掌握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了解分类法的重要意义及胶体性质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装置和药品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 _________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 ,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___________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__________。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____________ 。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1. 交叉分类法:对Na2CO3 、Na2SO4 、 K2CO3 、K2SO4 四种盐分类
(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 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 __________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 既属于__________盐,又属于 __________盐;K2SO4 既属于 盐,又属于 __________盐。
练习:1、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五种物质分类,并画出图示。五种物质分别为CaCl2、Ca(NO3)2、
KNO3、K2SO4 和 KCl 。
2、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练习:1. 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相应的物质类别上。
O2、 Cu、 H2SO4 、 Ba(OH)2 、 KNO3 、 CO2 、 空气、含镁60%的MgO
2. 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1)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__________
(2)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 分散系的概念:把 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 __________在 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 __________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__________ ;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__________ 。
2. 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成__________类。
3.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溶液中的溶质粒子直径大小通常 __________ ,浊液中的粒子直径大小通常 __________ ,介于二者之间的胶体粒子,其直径大小在 __________ 。溶液中溶质粒子不但可以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浊液中粒子既不能透过滤纸,液不能透过半透膜。
4. 根据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胶体可以分为气溶胶(例:云、烟、雾)、固溶胶(例:有色玻璃)、液溶胶(例: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硅酸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墨水)
三、胶体
1. 概念:分散质的直径大小在__________之间的分散系。
2. 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
用烧杯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_ ;然后向__________ 水中__________加入 1~2mLFeCl3__________溶液。继续__________至溶液呈__________ 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 胶体。
练习: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胶体外观不均匀 B. 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 胶体一定是混合物 D. 胶体一定是液体
四、胶体的性质
1.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用光束照射胶体时,在与光束 的方向进行观察,可以看到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 对光线 (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 与 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 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在胶体中,胶粒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
3. 胶体的介稳性: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发现, 是最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溶质不会自动和溶剂分离; 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 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这就是胶体的介稳性。(思考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
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2、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3)胶体的性质
a、丁达尔效应
b、布朗运动
c、介稳性
十、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该更多的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到形象生动的例子,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化学 编写人:凌丽 审稿人:程兴永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内容主要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其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第二册《电离平衡》的基础。因此,能否理解基本概念将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学会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简单复习进而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并不困难,但是电解质的含义,电解质导电的原理,这些都是新内容,理解分析起来并不容易;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到,但为什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根据现象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2)心理特征
本章位于第一册第一章,本节知识源于初中化学又高于初中化学,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学习化学。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五、教学方法
1. 本节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实验探究、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反思总结。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教学展开
【实验探究】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请你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对现象做出解释。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
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
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
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
1、在烧杯中放入氯化钠固体 灯泡不亮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某些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后能导电,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取出碳棒并擦净,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 灯泡不亮 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太小
3、将氯化钠固体逐勺加入纯水中 灯泡逐渐变亮 氯化钠溶于水后能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引导学生归纳】
【动画演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
【总结】电离的概念: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怎样表示氯化钠的电离呢?
【引入】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重点分析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NaCl==Na++Cl-,强调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探究练习】
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1、硫酸、硝酸
2、氢氧化钾、氢氧化钡
3、硫酸铜、氯化钡
【学生板书】
1、H2SO4 = 2H+ + SO4 2- HNO3 = H+ + NO3-
2、KOH = K+ + OH- Ba(OH)2= Ba2+ + 2OH-
3、CuSO4 = Cu2+ + SO42- BaCl2 = Ba2+ + 2Cl-
【教师分析】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思考与交流1】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学生归纳】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思考和交流2】
1、已知NaHSO4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请问NaHSO4属于酸类还是盐类?
2、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呢?
【学生讨论】酸、碱、大多数盐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问题探究】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铝线 B、加碘食盐 C、氯化钠 D、氯气 E、蔗糖水溶液
F、酒精 G、盐酸 H、二氧化碳
【学生讨论】理解电解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归纳】
(1)电解质为化合物,这是判断前提。单质、混合物(如:盐酸溶液)不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而且是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能导电的物质并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不是电解质。
(4)H2SO4、NaOH、NaCl等酸、碱、盐类物质是电解质, Na2O、Al2O3等部分金属氧化物也是电解质
【设疑】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它属于哪类物质呢?
【引入】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问题探究】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铝线 B、加碘食盐 C、氯化钠 D、氯气 E、蔗糖水溶液
F、酒精 G、盐酸 H、二氧化碳
【学生归纳】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物质溶于水后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如:NaCl==Na++Cl-(原子守恒、电荷守恒)
3、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4、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分组讨论。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学案 .(2) 3-4个人一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2人一组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2)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实验药品:0.5 mol/L CuSO4溶液、0.5 mol/L NaCl溶液、0.5 mol/L Na2SO4溶液、0.5 mol/L BaCl2溶液、1 mol/L NaOH溶液、1 mol/L HCl溶液、0.5 mol/L Na2CO3溶液.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本节课设置在化学实验室中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对于教学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由教师演示实验,但教学效果可能相对差一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教学展开
【引入】引入电解质的概念,得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提问不通电解质的离子相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由实验引导大家一起去探究答案。由实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分组探究实验1]
  实验   现象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判断的依据
1、 向盛有3 mL的CuSO4溶液的试管 中加入3 mL 的NaCl溶液         
2、向盛有3 mL 的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3 mL的NaOH溶液         
 [思考与交流]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OH溶液却不能,试从下表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SO42-和Na+,能否用实验证明
3.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表 一:几种溶液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分析
混合前溶液 混合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 实际发生反应的离子
CuSO4+NaCl
CuSO4+ BaCl2
[板书] 反应前 反应后
   Cu2+ Cl-  SO42- Ba2+ BaSO4↓ Cu2+ Cl-
[板书]Ba2++SO42-==BaSO4↓
教师: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引出问题:什么样的条件下离子反应可以发生?
[板书]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对比刚才的实验,总结出反应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板书]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离子反应都有沉淀生成呢?
[探究实验2]向3 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3 mL的HCl溶液。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 m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3 mL的HCl溶液
[学生归纳] 有气体和水生成
教师总结条件之二——放出气体
然后探究有水的生成是不是可以发生离子反应?
[探究实验3] 向3 mL的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2-3滴)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溶液。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由现象推断生成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方程式
向3 mL的NaOH溶液中加入 2-3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
归纳有水生成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条件之三——生成水
[教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是两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就能发生。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
Na2CO3+CaCl2 ②Ba(NO3)2+CuCl2 ③K2CO3 +HCl
[教师]上面能发生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怎样书写呢?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步骤
①“写”,例:BaCl2+CuSO4===BaSO4↓+CuCl2
②“拆”,Ba2++2Cl-+Cu2++SO2-4===BaSO4↓+Cu2++2Cl-
注意: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即为:Ba2++SO2-4===BaSO4↓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思考]你认为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四步中,哪一步最困难,需多留意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写化学式。
练习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K2CO3+HCl
  2、Ba(OH)2+H2SO4
练习2: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三组)。
①HCl+NaOH ②H2SO4+KOH ③HNO3+Ba(OH)2
[学生总结]三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H++OH-===H2O,这说明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板书]四.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讲解]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如上述三个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了反应的本质。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条件之二——放出气体
条件之三-——有水生成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步骤
①“写”,例:BaCl2+CuSO4===BaSO4↓+CuCl2
②“拆”,Ba2++2Cl-+Cu2++SO2-4===BaSO4↓+Cu2++2Cl-
③“删”, Ba2++SO2-4===BaSO4↓
④ “查”,原子守恒,质量守恒
四.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十、教学反思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了解有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