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2.《礼记》二则
yáo
qiǎng
zhǎng
yuè
xiào
jǔ
mù
fèn
guān
最好的
自我反思
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品德高尚
才干出众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职分,职守
厌恶
图谋之心
作乱害人
从外面把门带上
3.通假字。(3分)
(1)学学半( )
(2)选贤与能( )
(3)矜、寡、孤、独、废疾者( )
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与”同“举”,推举
“矜”同“鳏”,老而无妻
代词,代“嘉肴”
语气词,表推测,译为“大概”
同“敩”,教导
学习
4.一词多义。(14分)
闭塞
用门闩插上
老而无子
只,仅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是
为了
因为
所以
5.古今异义。(12分)
味美
目的,意旨
困惑
困难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路
女子出嫁
回归,回来
兴起
从事某种活动
培养
修改
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动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名词作动词,把门带上
7.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青壮年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年幼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8.按要求填空。(9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_________(朝代)经学家 _______________(人名)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之行也》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
戴圣
儒家
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驻马店平舆县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共10分)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二)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最好的
促进
勉励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3.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类比、对偶;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地“教”。(3分)
首先,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其次,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及时补救学生的过失;最后,教师还要熟练地掌握一定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译文】(二)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有的人过失是因为贪多,有的人过失是知识面偏窄,有的人过失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人过失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二)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花。②登:同“得”,摘取。
味美
反思,反省
6.将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7.语段(一)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4分)
语段(一)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者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8.请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谈谈学习的作用。(2分)
知道自己的困惑,才能自我勉励;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有利做事。
【参考译文】(二)古代的读书人是为自己学习的,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的读书人是为他人学习的,只是用他的学问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的读书人是为了他人学习的,推行实施自己的主张用来造福社会;现在的读书人是为了自己学习的,涵养德行为了求得升官。求学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身心推行有利于社会的主张,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共10分)
(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女子出嫁
幼而无父
10.将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11.语段(一)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加以分析。(2分)
语段(一)多运用对偶句,如“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对偶精严,音韵相对,简洁凝练,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气势。
12.根据语段(二)的阐述,说说“礼”为什么会产生?你认为语段(二)的“礼”对于语段(一)的“大同”社会有什么意义?(4分)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或“是为了平衡物质和欲望两者之间的关系”)。“礼”是指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大同”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的社会形态;“礼”是实现“大同”社会的一种具体手段。
【参考译文】(二)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君主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区分人的等级,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在物资上得不到满足,物资一定不会因为欲望而枯竭,这两方面互相制约并有所增长,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