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周周清7
A
【解析】B.“瞭望”的“瞭”应读“liào”;C.“袖手旁观”的“袖”应读“xiù”;D.“卑鄙”的“鄙”应读“bǐ”。
2.(原创题)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在纸质阅读里,书__①__的使用也承载了读者的心意。特别是需要深度阅读的经典作品,一字一词去细细琢磨,圈圈画画、折条印记、夹张书__②__,甚至写上几句批注,纸张原汁原味地留住了“读”的痕迹,构成了丰富斑__③__的人文风景。
A.①藉 ②签 ③斓 B.①籍 ②鉴 ③澜
C.①籍 ②签 ③斓 D.①藉 ②鉴 ③澜
C
C
【解析】“光明正大”是褒义词,应改为“明目张胆”。
4.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老人掉了一张纸巾,清洁人员说:“喂,老人家,乱扔垃圾,太没素质了吧!”
B.王强到书店买到了一直想买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的腿怎么那么短啊,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江一帆说:“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B
5.古诗文默写。(6分)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关雎》)
(2) ,道阻且长。(《蒹葭》)
(3)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小石潭记》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琴瑟友之
溯洄从之
青青子衿
徒有羡鱼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学校将在读书日开展“我读中外名著”的学习活动。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读书卡,和同学交流。(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保尔(或保尔·柯察金)
示例: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一个自己都吃不饱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食物分享出去绝不该被斥责为冷漠;一个自己精神贫乏,生活常常处于纠结状态的人,对他人的生活没有关注和帮助也不能被斥责为冷漠。如果一个“自身难保”的人却十分极富同情心,这个人会活得痛苦。所以,我从不愿感叹“人性冷漠”。对于很多“无力”的人来说,________,也是他们仅有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要相互理解。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应将“十分”删去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冷漠”是对自己的保护(意思对即可)
8.语文实践活动。(共8分)
班级组织了以“我们的未来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
(1)班长在活动中以《创新成就未来》为题进行了演讲,下面是他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有两处文字有问题,请结合上下文帮他修改。(4分)
创新的力量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A】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个人收获属于自己的未来。
创新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只要你有创新的想法和能力,即使你暂时比不上别人,也没关系,只要肯努力,【B】创新难道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求助者吗?也许你会遇上许多的艰难险阻,但你却有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现在这个年代,没有创新的人或许活得下去,但没有创新的国家肯定会衰落。人才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创新赋予国家、社会力量。我们应该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的梦想。
①【A】句可调整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句可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演讲结束后就轮到你了,请你以“梦想”为主题写一段演讲词。(不超过120字)(4分)
围绕“梦想”这一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可以使一个人收获属于自己的未来,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
创新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求助者。
二、现代文阅读(共10分)
想和做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作者:胡绳)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0.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举例论证。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
11.请简要分析①~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1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否则成绩上不去,事业也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