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
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
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发现了遗传因子 (基因)
基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假说—演绎
类比推理
假说—演绎
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问题探讨:
结构比较稳定
能储存大量遗传信息
可准确复制,传递给下一代等等
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
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没发现其他大分子有类似的结构特点。
20世纪20年代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
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30年代
人们认识到 DNA 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对DNA结构没有清晰认识。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对比1.2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
?
?
4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
对比2.3.4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知识建构]:
R型菌落和S型菌落的特征是什么?
?
首先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提出挑战的是谁?他的做了什么实验?
?
对比2.3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
粗糙(Rough)
无多糖荚膜
无毒性
1928年,格里菲思用两种不同类型的 肺炎双球菌 去感染小鼠。
光滑(Smooth)
有多糖荚膜
有毒性
多糖
荚膜
S型细菌
R型细菌
S
R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
对比1.2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对比2.3.4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
?
?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致病性。
由于体内有活的S型细菌的作用。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对比2.3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4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
?
R型细菌无致病性,S型细菌有致病性,能使小鼠死亡。
[实验分析]:
R
活R + 有毒S型死细菌 小鼠死亡
第四组
+
S
活R型细菌
死S型细菌
小鼠死亡
S
活S型细菌
S型细菌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第一组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外)
第二至四组实验:
第五组实验:
实验结果可推测除去的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
蛋白酶、RNA酶和脂酶可水解细胞提取物中剩余的少量蛋白质、RNA和脂质;
三组实验结果可推测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
DNA酶可水解除去细胞提取物中的DNA,该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就是转化因子;
[实验设计]寻找转化因子:
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同时,在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减法原理),然后观察在没有这种物质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有什么变化。
艾弗里实验细胞提取物不够纯
当时科学界深信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有没有比细菌更简单的实验材料及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呢?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思维碰撞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结构简图
核酸DNA
外壳蛋白质
1、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2、仅能在大肠杆菌内繁殖。
3、繁殖时,仅将遗传物质导入大肠杆菌,其他物质保留在体外。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3、DNA和蛋白质,应分别标记哪一种元素?
2、用什么方法确定导入细菌的物质?
1、要证明噬菌体里面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只需证明:
导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哪一物质!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DNA 的组成元素:
C、H、O、N、S
C、H、O、N、P
(标记 35S)
(标记 32P)
同位素标记法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噬菌体
噬菌体
4、怎样将35S和32P标记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上?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35S标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细菌裂解释放的T2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说明了什么?
32P标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离心后的上清液和沉淀物里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阅读教材P45的实验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
上清液主要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主要是被侵染额大肠杆菌
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细菌裂解后,在释放的T2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说明了什么?
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并复制出若干DNA,合成子代噬菌体,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
DNA能自我复制、能控制蛋白质合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提醒:这个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2. 实验能否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
不能,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部位,不能确定是哪种元素的放射性;若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会具有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遗传物质的成分。
1.能否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标记噬菌体?
不能,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培养基上存活。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发现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发现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归纳总结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关键——“保温”与“搅拌”
①保温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细菌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会造成沉淀物中放射性偏高。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2)使用不同元素标记后子代放射性有无的判断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提供原料,子代中都含有放射性
标记DNA,部分子代中含有放射性
标记蛋白质,子代中不含放射性
标记DNA和蛋白质,部分子代中含有放射性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DNA的模板:
DNA的原料:
蛋白质的原料:
蛋白质的场所:
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T2噬菌体的DNA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T2噬菌体的合成:
(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易于观察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繁殖快,细菌20-30min就可以繁殖一代,病毒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P46思考讨论:
2、巧妙运用减法原理,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糖类、脂质、蛋白质等)。
3、艾弗里主要运用了细胞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
赫尔希等人主要采用了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法、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等技术。
科学成果的取得需有技术手段作保证,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DNA
是遗传物质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1944年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952年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只含有 和 )、烟草。
(2)实验过程
(3)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不是 。
蛋白质
RNA
不感染病毒
RNA
感染病毒
RNA
蛋白质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
物
界
细
胞
生
物
非
细
胞
生
物
RNA病毒:艾滋病病毒(HIV逆转录)、
流感病毒(如禽流感,甲型H1N1病毒)
SARA病毒、登革热病毒、
甲肝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及类病毒等
DNA病毒:噬菌体、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原核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
蓝藻、放线菌等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
遗传物质是RNA
遗传物质是D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课小结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生物的遗传物质
4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1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