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无言之美
朱光潜
学习目标
读顺课文,理清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论证思路。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学会赏析“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能借鉴这一观点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现当代美学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瞬息万变(
)
缥缈(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
)(
)
闲情逸致(
)
心旷神怡(
)
惟妙惟肖(
)
栩栩如生(
)
惨戚(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检查预习
生字词
shùn
piāo
miǎo
niān
zhū
chèn
yì
yí
xiào
xǔ
qī
é
liáo
yàn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2自然段):先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予以反驳。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论点)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内容探究
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内容探究
2.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论证
①提出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②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
③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请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内容探究
4.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内容探究
5.请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对比相片和图片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肯定了相片的“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反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片更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照片与图片
内容探究
内容探究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无言之美”的论点?
无言之美
文学
美术
音乐
雕塑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举例论证
(论点)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品味赏析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生动形象地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2.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品味赏析
3.赏析李白的《怨情》。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品味赏析
写法探究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3)引用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写法探究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写法探究
论证思路
结构图示
引出话题:由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个话题
无言之美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反驳观点——“和自然逼真”
提出观点——“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举例论证)
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世界,但要想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学艺术造诣,所以同学们要加油,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争取能早日欣赏到这样的美景。
课堂小结
含蓄(
)
怆(
)然
惟妙惟肖(
)
颦(
)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ù
chuànɡ
xiào
pín
2、本文的论点是: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本文第八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C.文章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本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B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