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1 19: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郑人买履
课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释:
履:
度(duó): 度(dù):
坐:
(至)之(市):
操:
反:
及:
遂(suì):
宁(nìng):
无:
遽(jù):
契(qì):
是:
不亦惑乎:
求:
持:
内容:
⒈ 第一层,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更深刻的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⒉《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朝代)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这则寓言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课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内容:
⒈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⒉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这本书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则寓言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⒊ 两则寓言的共同点: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幼时记趣
译文:
①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③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④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子。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解释:
余:
稚(zhì):
明察秋毫:
藐(miǎo):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jiāng):
素帐:
徐喷以烟:
作青云白鹤观:
唳(lì):
怡然:
称快:
凹凸(āotū):
丛杂:
(常蹲)其(身):
以丛草为林:
邱:
壑(hè):
神游其中:
观之正浓:
庞(páng)然大物:
拔山:
盖:
呀然:
内容:
1.《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沈复,字三白,清代作家。
2.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乐趣的一篇散文。文章先总叙“物外之趣”,然后依次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 的童趣。
3.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4.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呢
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 “我”又特别爱好观察,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像和联想, “心之所向”。所以……
三峡
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
自:  
略无:
阙(quē):
嶂(zhàng):
自非亭午夜分:
曦(xī)月:
至于:
襄(xiāng)陵:
沿溯(sù):
或王命急宣:
虽:
乘奔御风:
不以:
素湍(tuān)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yǎn):
悬泉:
漱(shù):
清荣峻茂:
良:
晴初霜旦:
肃:
属(zhǔ)引: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三声:
内容:
⒈《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水经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2.作者写三峡四时风光,从山写起,是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写水先写夏水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3.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景色(欢快、明朗),末写秋天景象(悲寂、凄凉)。
4.三峡山的特点是长、多、陡、高,水的特点是凶险、迅疾。
5.文章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6.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根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解释:
元丰:
喙(huì):
旬日:
大穰(ráng):
傍不肯:
蔽地:
方两三级:
患:
贻(yí):
但: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如:
盖:
弥束:
六幕:
胠篋(qūqiè):
履:
伏:
精练:
内容:
1.《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北宋朝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2.①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傍不肯)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这一有力武器。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②《以虫治虫》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生物防治的其他例子: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
3.①《梵天寺木塔》中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巧高明的三句话分别是“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皆伏其精练”。
②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③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问题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④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是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说明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