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桑葚( ) 斑蝥 ( ) 臃( )肿 秕 ( )谷 倜 ( )傥
人迹罕( )至 人声鼎 ( )沸 菜畦( ) 确凿( )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觅食、轻捷、质扑、收敛
B.乘凉、监赏、啄食、缘由
C.书塾、消释、颠倒、鼎沸
D.绅士、蜡梅、渊博、恭敬
3、根据所学填空
①鲁迅本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_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_的根。
4认真体会下列语句,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能力提升
(一)
不必说_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4、这段文字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是 , 。
5、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6、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7、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8、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三、迁移拓展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注赏析。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4、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四、中考链接
1、(2011年武汉市)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的原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4分)
【材料1】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2】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011年广安市)
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到的关于建党90周年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本报讯 4月11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广场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由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学生以及部分本土歌手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革命年代的礼赞、红色岁月的缅怀、改革开放的颂唱,所有的红色情怀在一首首红歌中抒发、再现、还原。《红梅赞》、《永远跟党走》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使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在唱响的红歌中,共同回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答案: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dǐng,qí,záo2、C3、①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4、你人,比喻。5、要求言之有物,表达准确。6、排比、拟人 7、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四、1、(1)“中国‘老玩意儿’”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2)“中国‘老玩意儿’”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中国‘老玩意儿’”是吉祥象征物)
2、答案示例: “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写法
【预习导学】
1、课前收集有关本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补充资料:《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鲁迅先生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早”字故事。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你还知道有关作者的那些情况:
2、注音、解释
桑葚( )斑蝥 ( ) 臃( )肿 秕 ( )谷 倜 ( )傥 人迹 罕( )至 人声鼎 ( )沸 菜畦( ) 确凿( )
确凿:
渊博:
3、你通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习过程】
交流导学问题。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展示。
思考: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作者怎样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的?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课堂检测:
1、注音:秕 ( )谷 倜 ( )傥 人声鼎 ( )沸
2、鲁迅本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学考链接】: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_一块雪地,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秕谷,棒上系一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便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也许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们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伏在古书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在文段中的横线填上恰当的动词。
2、“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枯燥无味。
B、冬天的百草园很有趣味。
C、冬天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少了趣味。
D、冬天的百草园比春天、夏天、秋天的百草园的趣味少,但还很有味。
3、作者以简明生动的句子写捕鸟过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段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段属说明的文字是第______段,记叙性的文字是第_____段。
6、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上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6 个字)。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为什么作者说百里草园是“我的乐园”?
2、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
【学习过程】
1、交流展示导学问题。
2、作者写景非常精彩,表现了“乐园”的情趣,根据课前你的勾画,进一步圈点评注,赏析出来与大家分享。
3、结合具体文段思考作者对三味书屋是否抵触?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填空:
不必说_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_的根。
【学考链接】:
(2011年福建福州)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来源:学科网]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6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和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6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2分)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2分)
【学后反思】:
答案: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1、略
2、注音、解释
桑葚( shèn )斑蝥 (máo ) 臃(yōng )肿 秕 (bǐ )谷 倜 (tì)傥 人迹 罕(hǎn )至 人声鼎 (dǐng )沸 菜畦(qí) 确凿(záo)
确凿:非常确实。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3、你通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到了哪些信息?
示例:文章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或回忆。“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学习过程:3、示例: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之间的过渡段,承上启下。
课堂检测:
2、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
学考链接:1、扫开、支、撒、牵、拉、罩2、D3、表现了对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第3段、第4段6、冬天捕鸟、告别百草 园、简介三味书屋、介绍先生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1、示例:因为那里有许多好玩的:有趣的动植物;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示例: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学习过程:
2、示例: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视角。
②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从视觉上写写形状: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从听觉写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从味觉写覆盆子“又酸又甜”。从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描写景物: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3、示例:在三味书屋中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同时“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从中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不但不低触,还是很有感情的。
4、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课堂检测: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学考链接:1.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6分,每空2分。概括合理均可)
2.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6分,每空2分。言之有理均可)
3.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2分,每空1分,言之有理均可)
4.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2分,言之有理均可。)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经典名作,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教学中结合鲁迅童年生活,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考虑,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即可。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人生的美好时光,带给我们无穷的回味,你能描绘一下你给你记忆深刻的童年时期情景吗?(学生描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其实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用他的笔也为我们描绘了一段他的童年时光,今天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经历。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学生说出上册学习《风筝》一文时对鲁迅的了解。
背景资料:《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鲁迅先生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早”字故事。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注音、解释
桑葚( shèn )斑蝥 (máo ) 臃(yōng )肿 秕 (bǐ )谷 倜 (tì)傥 人迹 罕(hǎn )至 人声鼎 (dǐng )沸 菜畦(qí) 确凿(záo)
确凿:非常确实。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3、你通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到了哪些信息?
示例:文章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或回忆。“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4、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作者怎样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的?
示例: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之间的过渡段,承上启下。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领略其中的乐趣。
作业:进一步朗读课文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作者在百草园生活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百里草园是“我的乐园”?示例:因为那里有许多好玩的:有趣的动植物;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作者写景非常精彩,表现了“乐园”的情趣,根据课前你的勾画,进一步圈点评注,赏析出来与大家分享。
预设: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视角。
②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从视觉上写写形状: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从听觉写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从味觉写覆盆子“又酸又甜”。从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描写景物: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③写景顺序井然。先用“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④情景交融。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所以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⑤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用词准确。写捕鸟,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三、课堂小结: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作业:继续朗读课文,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事情?
第三课时
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在百草园中玩耍,现在家人要把他送到书塾里了,那么,他在书塾中的生活怎样哪?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到三味书屋中看看作者的书塾生活。
二、合作探究
1、齐读第9段,思考: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送他到书塾的原因,同时表现了他对百草园的留念。
2、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
示例: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3、结合具体文段思考作者对三味书屋是否抵触?
示例:在三味书屋中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同时“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从中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不但不低触,还是很有感情的。
三、探究延伸: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课堂小结: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习生活单调,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作业:布置作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校园里肯定更是一片欣欣向荣,请以“春回校园”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同时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人的活动,以展现校园里春的气息。
课件20张PPT。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文化常识有关材料:鲁迅先生6岁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早”字故事。鲁迅的书桌右角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字词检查:桑葚( )斑蝥 ( )
臃( )肿 秕 ( )谷
倜 ( )傥 人迹 罕( )至
人声鼎 ( )沸
菜畦( ) 确凿( )shèn máo yōng bǐ tì hǎn dǐng qí záo 读题目思考:你通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到了哪些信息?示例:文章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或回忆。“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作者怎样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的?示例: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之间的过渡段,承上启下。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说百里草园是“我的乐园”? 有趣的动植物;
神奇传说-美女蛇的故事;
雪地捕鸟。合作探究:作者写景非常精彩,表现了“乐园”的情趣,根据课前你的勾画,进一步圈点评注,赏析出来与大家分享。示例: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视角。②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从视觉上写写形状: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从听觉写声音: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从味觉写覆盆子“又酸又甜”。从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描写景物: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示例:③写景顺序井然。先用“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④情景交融。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所以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示例:⑤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⑥用词准确。写捕鸟,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合作探究 :1、齐读第9段,思考: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示例: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送他到书塾的原因,同时表现了他对百草园的留念。合作探究 :2、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示例: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合作探究 :3、结合具体文段思考作者对三味书屋是否抵触?示例:在三味书屋中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同时“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从中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不但不低触,还是很有感情的。
探究延伸: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示例: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示例: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示例: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作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校园里肯定更是一片欣欣向荣,请以“春回校园”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同时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人的活动,以展现校园里春的气息。名家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稚趣,述真情,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写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在心则梦绕魂牵,为文则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意蕴
施东辉
王富仁则从“回忆”的角度对《从》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解读。他认为作为一篇回忆散文,必须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感受它的意义和价值,一是事情或事情的细节对过往作者的影响,二是现在的作者对这种影响的感受和见解。从这两个层面出发,他对文章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并推导出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
一个活泼泼的儿童在一个活泼泼的世界上活泼泼地成长着——这就是我们从《从》前半部分的描写中获得的整体印象。童年是美好的,因为童年是自由的。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里的人要把他送进书塾里去,并且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但从成年的作者看来,那时的生活却不仅仅是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自然的知识、人生的经验、实际的技能,身心是和谐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作者当然已经知道家里的人为什么要把他送进书塾去读书,但那不是从人的教育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社会的功利目的出发的。仅仅从人的教育出发,把他从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送到一个枯燥呆板的书塾中去读那些枯燥呆板的四书五经,实际是不合理的,是戕害了他的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活泼的生命力,而不是有助于他知识的增长。从童年到成人是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出发,而不是从教育的目的,教育只是为着实现社会功利性目的的手段。
傅书华从儿童天性与成人社会的矛盾冲突中解读《从》的文化意义。认为百草园的生活体现的是人的本真的天性,在这种本真的天性中人可以不为现实的功利目的缠绕,可以体会到将生命欲求至于现实之上的愉快。而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走向成人世界的开始,是对人的本真天性进行提升的必经阶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人的本真天性和人的社会性之间的距离。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更高层次的人的本真天性的渴望和呼唤。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发展脉络
聂鸿飞
总的说来,鲁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是尊敬的。他分明写道:“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质朴,博学”,是对这位老先生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我几次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学习之后,对这点认识得比较具体。据介绍,寿镜吾具有反清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辱国丧权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心于淡泊的生活,不愿意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对于孔子,他是相信的,但没有到笃信的程度,所以书屋里不设孔子的牌位。这在旧私塾中是罕见的事。体罚是旧私塾用来压迫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来强迫灌输封建思想。寿镜吾“有一条戒尽,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为人耿直,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所以他的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我之所以较多的介绍寿镜吾的进步性,并不是想美化这位封建私塾的老先生,而是企图说明鲁迅把敌、友、我三方面严格区别开来的爱憎分明的革命立场的。
节选自《人文性和幽默感从何而来》
刘元树
鲁迅笔下的童真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是一极深刻的人,他有着极深刻的思想和极强的民族忧患意识,他的作品里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囊括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所以对于鲁迅的文章人们总要挖掘出一些深意来,似乎若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就不该是鲁迅的文章,我很不赞同此观点。
出自《朝花夕拾》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的极好写照,人们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都有争议,有人从鲁迅的深刻思想内涵出发,认为这篇文章有反封建的思想在里面,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摧残,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勉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恰恰写出了鲁迅眼里的童真、童趣,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最本真情感的流露。
人的认识是由简单到复杂,而复杂的极致就是回归简单,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当一个思想者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时,他感受到的该是那饱含稚气的童真。那长着一些野草的园子,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蝉,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等等,所有的景致在一个孩子的眼里都是那么的充满趣味。鲁迅正是用了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述这一切,用一个孩子的内心来感知这一切的,所以这里是孩子的世界,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根本不会去考虑是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根本不去考虑社会对自己是否公正,也不去考虑自己的天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孩子来说,有快乐就足够了。
所以在文中鲁迅才花费重墨来写园中的乐趣。试想,一个大人会对“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蜈蚣感兴趣吗?大人会为了成仙牵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根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吗”?大人会对美女蛇的的故事感兴趣吗?又有几个大人会在冬天支起竹筛来捉鸟呢?只有孩子才会这样做,也只有孩子才对这些感兴趣。这就是鲁迅写此文的视角,是鲁迅眼里的童真,是鲁迅扔掉忧患意识、扔掉深刻的思想回到孩子世界的写照。
所以每每读到我们在匾下行礼;读到“怪哉”虫用酒一浇就消逝了;读到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读到一个一个溜回书房被先生用戒尺打,我总是能从文字中读出一种笑意来,那是孩子的好奇的笑、得意的笑、狡黠的笑,笑里充满童趣童真。也只有孩子看到老先生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才充满了好奇与探究而对此毫无迂腐的感觉。
纵观全文,我认为鲁迅写此文并非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的认知层面上来写作的,他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上,用一个孩子的心来感知童年的趣味,他并没想刻意的批判什么,而是想回归到充满稚气的童年,就那样感知简单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