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2.通过合作,感受并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培养计算能力、交流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练习(冲关比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目标1设计的评价任务:
通过信息窗1的情境图的学习,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评价样题:信息窗自主练习一。
目标2设计的评价任务:
借助信息窗,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培养计算能力、交流能力。
目标3设计的评价任务:
1.让学生通过冲关比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价样题:冲关比赛。
评价样题:见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在参观街心花园过程中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今天就让我们在多彩的街道夜景中进一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板书课题)有没有信心学好?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通过自学,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方法。
2.通过合作,感受并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培养计算能力、交流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练习(冲关比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侯课时间能准时进入教室,坐端正,学习用品拿出并摆放整齐。
二、先学环节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习指导
过渡语:下面我们学习新课,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自主学习课本第30页的内容。
1.根据图中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上一节我们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思考完成下面数学问题。
(1)这条街的广告灯每天的租金是多少元?怎样
用竖式计算?你会验算吗?
(2)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线?用竖式计算?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已经学完了,学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自学检测中的题目。
笔算:
3 4 4 6 1 5 2 3
× 2 8 × 1 3 × 6 7 × 4 6
对学生自学的认真情况进行个人及小组评价。
能初步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
三、后教环节 (一)合作探究
任务:
先计算21×23和 27×23,然后完成以下任务:
1.小组内轮流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
2.结合21×23和 27×23笔算方法,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找易错点)
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用你喜欢的方法自主探索。
2.合作交流:如有疑问,小组内互相讨论、探究,然后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展示。
(二)质疑问难
1.小组内交流谈论。
2.全班展示做法。
(三)预设生成和点拨
预设1:先算出21×23=,再算出27×23=。
预设2:验算学生可能还用除法,用除法又不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点拨:调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检验所得结果是否与第一次计算结果一致。
预设3: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方法学生说不全面。
点拨语: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乘到哪一位时,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小组内能按顺序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每个小组能派出代表汇报本组方法。
其他小组能认真听讲,及时反馈、点评、补充。
通过小组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各小组成员能各抒己见。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现在我们再来做几道题来巩固训练一下。
冲关比赛(见课件)。
第一关:初试锋芒
第二关:承上接下
第三关:金睛火眼
第四关:智慧点睛
第五关:技能比拼
第六关:数学生活
课堂总结: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能用不同的方法回答。
能准确做出结果,并说明做题过程和依据。
能至少冲到第四关。
附:板书设计
3.3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27×23=621
2 7
× 22 3
8 1
5 4
6 2 1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