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
课。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助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对逆境中小桃树细致的描写来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教法学法】
1、品析关键语句:品味作者对小桃树细致入微的描写,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特殊情感。
3、比较阅读法:寻找小桃树和“我”的成长过程中的共性,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从“贾平凹”的名字趣味导入,让学生读准“凹(wa)”的读音,知晓他是从“贾平娃”改名为“贾平凹”。
(此环节PPT显示:贾平凹的图像及名字)
二、初读识小树
教师过渡语: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请同学们现在一边跳读课文,一边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
2、学生跳读课文,勾画描写小桃树的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勾画语句。(把握重点字、词讨论交流小桃树的形象)
4、师生交流,分析小桃树的形象。(重点引导第4段
第9段
、第13段并指导学生朗读)
5、教师引领总结小桃树的形象。(适时板书:卑微
瘦弱
多舛
不屈)
(此环节PPT显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卑微
瘦弱
多舛
倔强)
教师过渡语:这样的一棵小桃树,作者在文中如何称呼它?
三、再读悟情感
6、从“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中悟情感。
①勾画八处带有“我的小桃树”的语句,朗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
②指名朗读并交流情感。
(此环节PPT显示:我的小桃树)
教师过渡语:作者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如此丰富,这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人生经历。
四、三读品人生
7、了解贾平凹的成长经历。
①默读课文7/8段有关描述作者人生经历语句。
②学生交流知晓的贾平凹。
③老师讲述贾平凹的四则小故事。
(此环节PPT显示:走近贾平凹
苍蝇叮烧饼的故事
上学的故事
猜谜语的故事
退稿的故事)
教师过渡语:通过了解贾平凹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他和文中的小桃树有着惊人的相似,现在,你觉得文中的小桃树还仅仅只是一棵树吗?
8、引导学生明确——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①学生谈“我”和小桃树之间的相似,明确小桃树就是另外一个“我”。
②明确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
教师过渡:贾平凹的散文还往往创造出一种物非物,我非我的朦胧意境,文中的小桃树对我而言还有特殊的意义,他当初为何会种下那棵桃核?
9、引导学生理解——小桃树是我儿时梦想的化身。
①默读第三段理解“我为何种下桃核”?交流理解“我的梦”。
②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③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此环节PPT显示:小桃树-----我
托物言志)
教师过渡语:那个欲绽的花苞真的孕出一个桃儿来,今天我们再来看贾平凹已经需要仰视才看得见,他已经成为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奇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部分代表作。
10、欣赏贾平凹部分代表作。
(此环节PPT显示:贾平凹的部分代表作)
教师过渡语:这样的一棵树、一个人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11、畅谈收获。
①学生谈收获
②老师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
梦
我
卑微
瘦弱
多舛
不屈
贾平凹的四个小故事:
故事一:贾平凹的父亲带他去集市,路过一家国营饭店,饭店的主任恰巧是老乡,父亲和饭店的主任闲聊,贾平凹却一眼一眼地盯着锅台上放着的三碗面条,旁边的长凳上有个篮子,里边是烤出的烧饼,一只苍蝇在上面起起落落。贾平凹很想让父亲买给一碗面条或者是一只烧饼,可是父亲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贾平凹就一直恨自己不是那只苍蝇。
故事二:贾平凹在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里这样描述过自己上学时的经历:那时我14岁,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翘,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常常揪了那撮毛儿来打,打架我是打不过别人的。上体育课时,谁也不肯将球传给我,怕我个子矮守不住,我跟着队员跑过来跑过去,就觉得没意思了,再也不爱球类。
故事三:贾平凹在西北大学读书的时候,是学校出了名的“苦行僧”,班上的几位城里人常常故意给他制造一些尴尬。在一次联欢会上,一位同学出了一条谜语,说是“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起床不吃饭,就往教室跑”,并点名要贾平凹“猜一个人”。贾平凹知道这个谜语明摆着就是说自己的,当着众同学的面,贾平凹惶惶站起来,嗫嚅了半天,回答道:“是我!~”说完,他跑出了会场,在阅览室后的花园里,用泪水冲洗着心灵的创伤。
故事四:贾平凹在读大学时,把一首诗寄到省报,稿子寄出去后,他每天留心《陕西日报》,半年过去了,他写的十几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竟没有一个变成铅字,他的稿子源源不断的送去,又源源不断的退回来。1974年10月的一天,22岁的贾平凹在路过一家报摊时,无意间向报摊瞥了一眼,猛然间,他看到“贾平凹”三个黑体字映在眼里,他忍不住尖叫一声,连忙捂住嘴巴,慌忙逃走,等情绪平复了再又折回来拿出兜里仅有的两角钱买了十份报纸,两千多字的散文《深深的脚印》登在了1974年《西安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