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部編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部編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6: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浩劫(jié)  诬蔑(miè)  埋没(mò)  出类拔萃(cuì)
B.赋予(yú)
拙劣(zhuō)
剥削(bō)
强词夺理(qiǎng)
C.清谈(qīn)
彷徨(páng)
蛮横(mán)
不知所措(cuò)
D.逸事(yì)
堕落(duò)
挚爱(zhì)
暴风骤雨(zòu)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然后改正。(4分)
狡辨  萦绕  招摇撞骗  自园其说
恐怖  屠杀  格物至知  风口浪尖
奠定  绚丽  光明正大  阳奉阴纬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巷子里,有许多卖狗皮膏药的所谓医生,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B.有关专家指出,喝鲜榨果汁并不是多多益善。
C.创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
D.班主任挑拨离间,他批评了犯错误的吕航同学,表扬了敢讲真话的冯宇博同学。
4.(咸宁中考改编)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5.(南宁中考)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你在一旁劝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
B.“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
C.“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D.“为什么这样子!大晚上的,会影响邻居休息呀!”
6.古诗文默写。(6分)
(1)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


”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贬谪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7.(泸州中考)我市某中学学生会拟组织一次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下列相关要求回答问题。(7分)
(1)下面是该校学生在网上收集的近二十年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所占GDP比重的统计图,请你据此写出两条结论。(3分)
(2)该校准备邀请某教授到学校作一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的初稿,在格式和语言表达上有4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邀请函
××教授:
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校学生会将组织开展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深知您在生态环保方面颇有研究,特地邀请您下周一下午三点在我校学术报告厅有幸为全校学生作“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敬请按时来校。
×年×月×日
××中学学生会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15分)
国强则少年强
许吉如
①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②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学院组织同学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那一天,我去办托运行李时,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我们以色列常常受到袭击,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的但是最笨的方法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③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它很多时候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④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之后就要回到中国的时候,他说我很羡慕你呀,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难民与国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⑤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因为在一个别国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⑥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安排,去向大家解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⑦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要的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因为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是他们在为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不懈努力。
⑧但即便不懈努力如他们,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选自北京卫视2015年7月8日《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一期,有删改)
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9.作者写在以色列的见闻和叙利亚同学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10.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11.“国强”与“少年强”有什么关系?(3分)
12.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3分)
(二)(滨州中考)(11分)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4.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2分)
15.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16.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三)(福建中考)(15分)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涌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口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18.“男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9.“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
(2)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21.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3分)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浩劫(jié)  诬蔑(miè)  埋没(mò)  出类拔萃(cuì)
B.赋予(yú)
拙劣(zhuō)
剥削(bō)
强词夺理(qiǎng)
C.清谈(qīn)
彷徨(páng)
蛮横(mán)
不知所措(cuò)
D.逸事(yì)
堕落(duò)
挚爱(zhì)
暴风骤雨(zòu)
【点拨】B项“予”应读yǔ;C项“清”应读qīnɡ;D项“骤”应读zhòu。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然后改正。(4分)
狡辨  萦绕  招摇撞骗  自园其说
恐怖  屠杀  格物至知  风口浪尖
奠定  绚丽  光明正大  阳奉阴纬
辨—辩__园—圆__至—致__纬—违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小巷子里,有许多卖狗皮膏药的所谓医生,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B.有关专家指出,喝鲜榨果汁并不是多多益善。
C.创业绝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要做好直面困难的准备。
D.班主任挑拨离间,他批评了犯错误的吕航同学,表扬了敢讲真话的冯宇博同学。
4.(咸宁中考改编)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3分)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点拨】A项,缺少宾语,可在“敢拼敢搏”后加“的精神”;B项,不合逻辑,可将“都”改为“不”;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即使”改为“既”。
5.(南宁中考)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C
)(3分)
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你在一旁劝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
B.“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
C.“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D.“为什么这样子!大晚上的,会影响邻居休息呀!”
【点拨】A项,容易伤弟弟自尊;B项,显示出妈妈无能;D项,充满埋怨。
6.古诗文默写。(6分)
(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贬谪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7.(泸州中考)我市某中学学生会拟组织一次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下列相关要求回答问题。(7分)
(1)下面是该校学生在网上收集的近二十年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及所占GDP比重的统计图,请你据此写出两条结论。(3分)
示例:①近二十年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基本逐年上升,越来越多。②近二十年来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所占GDP比重除2010年左右波动较大,其他时间基本平稳稍有上升。
(2)该校准备邀请某教授到学校作一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的初稿,在格式和语言表达上有4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邀请函
××教授:
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校学生会将组织开展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深知您在生态环保方面颇有研究,特地邀请您下周一下午三点在我校学术报告厅有幸为全校学生作“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敬请按时来校。
×年×月×日
××中学学生会
①缺少问候语,加上“您好”。②“有幸”用词不当,应删去。③把“敬请按时来校”改为“敬请莅临指导”。④署名格式不对,应先写署名后写年月日。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15分)
国强则少年强
许吉如
①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②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学院组织同学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那一天,我去办托运行李时,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我们以色列常常受到袭击,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的但是最笨的方法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③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它很多时候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④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之后就要回到中国的时候,他说我很羡慕你呀,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难民与国民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⑤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因为在一个别国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⑥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安排,去向大家解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⑦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要的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因为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是他们在为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不懈努力。
⑧但即便不懈努力如他们,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选自北京卫视2015年7月8日《我是演说家》第三季第一期,有删改)
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9.作者写在以色列的见闻和叙利亚同学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和平、发展和安定在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看来天经地义,但作者用她在以色列的见闻和叙利亚同学的话告诉人们,这些中国人的“日常”却是很多国家几代人奋斗至今的目标,我们应当珍惜,并且应当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才更有安全感。
10.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对比。将叙利亚难民的不幸遭遇和作者享受到的强大国家的安全感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只有国家强大,国民才能在国外更有选择权,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11.“国强”与“少年强”有什么关系?(3分)
“国强”,少年就会拥有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就会在外国受到尊重,就会被善待。“少年强”,则会推动国家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所以,“国强”与“少年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2.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3分)
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来源于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来源于很多人在为我们承担风险,这些人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
(二)(滨州中考)(11分)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人要善于“折叠”自己。
14.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2分)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15.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长征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既生动具体,又有说服力。
16.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示例: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三)(福建中考)(15分)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涌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口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18.“男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19.“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2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
“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2)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1.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3分)
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