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实验学校
历史教学设计
科任:李志文
宝塔实验学校
2020年9月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外交的努力,以及在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外交概念,还不会多方面理解外交的相关考点,但已经具备历史应有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应注意深入浅出灵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在思考中理解和掌握考点。
【教学设计思路】
外交概念可能对初二学生来说相对难理解,应从核心国家利益出发,多角度分析国家内外局势和世界背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结合一些趣味知识,吸引学生兴趣增加理解。同时讲练结合当堂巩固,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最后再学习伟人事迹,增强爱国情感教育,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材料解读旧中国的外交形象。
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问:以上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外交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屈辱
过渡:近代中国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的外交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外交。
新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告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在当时的世界局势背景下,新中国怎样展开外交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友好态度,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保持中立态度。
学生:积极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教师补充介绍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教师:这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样是影响?
学生: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教师提问: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欢迎我们,那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又是什么态度呢?
学生: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新中国外交整体局势还是比较困难,周恩来总理为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作出巨大贡献。
简介周恩来总理,过渡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过渡):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1947年,中印因领土问题发生纷争。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中印纷争的呢?
学生: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在什么时候呢?
学生: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发表声明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三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呢?
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师补充:同时也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练习当堂巩固(3道习题)
三、20世纪50年代:引导学生简要了解日内瓦会议。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实现民族和国家独立。拥有相同遭遇的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
四、20世纪50年代: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
万隆会议的性质(特别之处)是什么?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
3、
在参加万隆会议时中国遇到了哪些阻碍?
(途中:发生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恐怖活动;会中: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4、
针对这些问题,周恩来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5、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找出这些国家的“同”和“异”
(同: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学生: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教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智慧与杰出的外交才能,为会议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万隆会议后,人们把万隆会议反映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万隆精神”?
学生: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当堂练习巩固(1道习题)
【探究】
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证明了一个真理——”弱国无外交”。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结合本课内容,说一说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新中国实现了这一重大转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
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
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
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课外升华:了解周恩来外交轶事,学习伟人忧国忧民,为国家为人神,
引导学生向伟人学习,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
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介绍中印问题时所花时间过多,可适当缩减。
授课中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讲得过多,应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习题以基础为主,适当增加灵活性提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