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2021】文言文阅读周周练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1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2021】文言文阅读周周练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09:55: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周周练
第1周: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洵,字明允,眉州后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悉焚常所为文(_______)
(2)闭户(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从描写的角度看,选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苏洵的学有所成?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
【答案】
1.都

2.(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3.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写苏洵精通《六经》和百家的学说,“顷刻”就能写成几千字的文章,是正面描写;欧阳修举荐他的文章,众学子纷纷效仿他的文章,是侧面描写。
【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1)句意: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悉:都;
(2)句意:关上门。户:门。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既(已经)”“传(传阅)”“竞(竞相,抢着)”“效(模仿)“为(做,写)”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这篇文章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意思是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各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这里写的是苏洵的勤奋和才华,属于正面描写;“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意思是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他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给皇帝),(文章)马上传出,士大夫争相传诵它们,接着的一段时间学习的人争着仿效苏洵的文章写法,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欧阳修的文章影响之大、之深。
【参考译文】:
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各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他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给皇帝),(文章)马上传出,士大夫争相传诵它们,接着的一段时间学习的人争着仿效苏洵的文章写法。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志气自若也
②而事不弛废
2.下面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C.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D.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4.第二段表现了欧阳修哪些品质?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原文回答)
5.结合《醉翁亭记》,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答案】
1.①志向
②但是,却
2.B
3.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
4.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写两个即可);“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①志气自若也:志向还是如常不衰。志:志向。
②而事不弛废:但是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而: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2.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据此正确的断句为: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吾:我;所谓:所说的;不为:不做;苛急:苛刻急迫的事;不为繁碎:不做繁碎扰人的事;耳:罢了。
4.第一问:考查人物性格特点。根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提炼为: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根据“‘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概括为:关心民生。
第二问:考查内容提炼。根据“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提炼: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本题考查内容探究。《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点明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从本文“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可知,欧阳修在夷陵从政时,宽松待民,简易做事,他所治理的地方“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这就是“与民同乐”从政思想的具体表现。
【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成年以后,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欧阳修刚到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他性格刚强,见义勇为,虽有弓弩陷坑在前,将一触即发,而他也会奋不顾身。因而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
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因谒公(_______)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3.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清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
拜见
离开
2.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
3.节俭、反对浪费。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因谒公:于是去拜见王安石。谒,拜见。
(2)觉饥甚而不敢去: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又久之(又过了很久/方命坐(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蔬皆不具(菜肴都没有准备)。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结合“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可知,王安石作为宰相,在招待客人时,准备的饭菜非常的朴素,简单,看出他为人节俭。
(2)结合“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可知,王安石作为长辈、作为掌握权力的高官,为了不浪费,吃了萧氏子剩下的胡饼,看出王安石反对浪费。
【译文】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放着菜汤罢了。萧氏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樊山
苏轼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①于樊山,为樊口,或曰“燔山”,岁旱燔②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③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④柂师,使泊樊口。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陶公⑤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泊:泊船。②燔(fán):烧。③柂(duò)师:船上掌舵的人。④拟:比画。此处指威胁。⑤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或)①或曰“燔山”(_______)
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岳阳楼记》)
(2)(治)①陶公治武昌(_______)
②则治臣之罪(_______)(《出师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4.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①有人
②或许
①治理
②惩治
2.B
3.(1)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
(2)见到那有块板子上仿佛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4.①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山间流传着神话传说,充满神秘传奇色彩。②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如“吴王岘”“陶母庙”等,与孙仲谋和陶公等历史名人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①句意:有人叫“燔山”。或:有人。
②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
(2)①句意:陶公治理武昌。治:治理。
②句意:就惩治我的过错。治:惩治。
2.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可断句为: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如:像。垂手:手垂下。
(2)彼:那。亡:消失,没有。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从“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可知,关于山的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充满神秘传奇色彩;从“今犹谓之‘吴王岘’”“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治武昌”“今山中有圣母庙”可知,樊山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和许多人物故事有关,如孙权、陶侃等,有悠久的历史。
【译文】:
从我居住的临皋亭顺流而下,河水往西流,直到停泊在樊山的地方,是樊口。有人说应该称为“燔山”。大旱之年在此烧山,那些烟雾如飞龙般升天而降雨;也有人说是因有樊氏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不知哪种说法是对的。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孙权之仆谷利以刀胁迫舵手,使船停泊在樊口。孙权就从樊口开凿山路回到武昌,现在仍称为“吴王岘”。岘上有洞穴,泥土呈紫色,可以用来磨镜。顺着山道向南可以来到寒溪寺,再往上是曲山,曲山顶上的即位坛、九曲亭,都是孙权的遗迹。西山寺的泉水清冽甘甜,名为菩萨泉,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昔时治理武昌,后患病乘船返乡,最后死在樊口。现在追索陶公遗迹,使人不由感到凄凉悲伤。孙权曾在樊口狩猎,猎得一只豹,忽见老妇问他:“为何不捉那豹子的尾巴?”问完便消失了。现在山中有圣母庙,我十五年前曾到过那里,好像见到有块板子上写着“得一豹”三字,
现在却消失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②。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③笔也。有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④,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怫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乏:贫困。③搦(nuò)握。④科头裸体:摘掉帽子,脱掉衣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谩骂不绝(_______)
(2)显者怫然(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1)断,停止
(2)愤怒(生气)的样子
2.(陈章侯)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3.喜欢以酒结友;周济贫士;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大骂不止。绝:停止。
(2)句意:显达者非常生气。怫然:愤怒(生气)的样子。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尤喜:尤其喜欢;贫:贫穷;周:周济;其:他们(代指贫穷的人);乏:贫困。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可知,陈章侯仗义疏财,喜欢以酒结交朋友;由“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和“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可知,陈章侯是一个乐于帮助弱势群体、心地善良的人;由“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和“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可知,陈章侯是一个不贪慕荣华富贵,性情刚直,蔑视权贵的人。
【参考译文】: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以喝酒来交朋友。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千金他也不会握笔。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让他鉴赏宋元人的书画。船已经开了,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裸着身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陈章侯,于是陈章侯想要跳入水中。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先离开了。(后来)委托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给他画一笔。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陆九龄传
①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⑴闻新博士学黄老(_____)
⑵与语大说(_____)
⑶士而耻此(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5.第③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
【答案】
1.⑴听说
⑵通“悦”,喜悦
⑶以……为耻
2.D
3.B
4.人的疑惑有难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
5.教育讲究方法,不强以为师;学习需要主动提问,同时讲求自悟,不固执己见。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闻:听说。
(2)句意: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说”,通假字,同“悦”,喜悦、高兴。
(3)句意: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耻:以……为耻。
2.A.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
B.那么/那么;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D.凭借/来;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B错误,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惑:疑惑。以:凭借。激:激烈。适:恰好,正合适。固:加固。意:想法。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并理解第③段,“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不强以为师;“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陆九龄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体现“学习需要主动提问,同时讲求自悟,不固执己见”的教育理念。
【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官的事务和武装力量,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忠诚恭敬友善平易,乡人受到教化,都敬顺兄长。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①。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②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③,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④,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⑤,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用《明史·戚继光传》
【注释】①卫指挥佥事:官名。②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③剽悍:矫捷勇猛。④薮泽:湖泽。⑤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⑥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⑦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⑧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通经史大义(_______)
(2)乃因地形制阵法(_______)
(3)名更出大猷上(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又以南方多薮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乃因地形制阵法/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4.“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1.通晓
制定、布局
超出
2.D
3.戚继光作为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的。
4.戚家军闻名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陈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戚继光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全才、坚毅果断、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
【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通晓经史的要旨。通:通晓;
(2)句意: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制:制定、布局;
(3)句意:名声在俞大猷之上。出:超出。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他/助词,的;
B.连词,因为/介词,把;
C.助词,表转折/助词,表修饰;
D.都是副词,译成:于是;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
为:作为。将:将领。严:严明。信:诚信,也就是说到做到,不违约,不让别人失望。士:士兵。无:没有。用命:用心听取命令。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问:结合原文“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可见军队训陈严格;结合“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可见,根据地形摆阵法;结合“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可见武器装备精良。根据以上原因,“戚家军”名闻天下。
二问:根据“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可知戚继光爱读书,知识渊博,文武双全;根据“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可知戚继光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深得军心,有杰出的领导能力;结合“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可见戚继光坚毅果断。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军令严明,赏罚有尺度,将士没有不听从命令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当时的名将,戚的品行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坚毅超过俞大猷。俞大猷是老将做事稳重,戚继光做事雷厉风行,多次打败倭寇,名声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交替经历了南方和北方,名声都很大。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在专注防守。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带兵的人都遵守使用它。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普①直谏太祖
普性深沈有岸谷②,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③,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④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⑤允。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注】①赵普:北宋政治家。②性深沈有岸谷:指性情沉着、严肃刚正。③龌龊循默:气量狭隘,拘于小节。④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⑤俞:答应、允许。
1.小夏在读古文时有几个字的意义不理解,请你帮他为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1)卒用其人
A.死亡
B.士兵
C.最终
D.停止
(______)
(2)太祖素恶其人
A.蔬食
B.白色
C.质朴
D.向来
(______)
(3)朕固不为迁官
A.坚固
B.坚决
C.稳固
D.巩固
(______)
(4)竟得俞允
A.完毕
B.最终
C.竟然
D.直接
(______)
2.小夏在阅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读了上面的选文,小夏和你都对古人的劝谏产生了兴趣。请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夏:战国的邹忌和宋朝的赵普都在劝谏君王,但是他们劝谏的方式大不相同。你看,这两篇史传选文标题就把他们的特点指出来了:邹忌劝谏的方法在于(1)“_________”;赵普的劝谏突出特点是(2)“__________”。
你:《赵普直谏太祖》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君臣的两次冲突,不仅让我看出赵普(3)______的个性,还看出宋太祖是一位(4)_______的君主。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史传的特点哦。
【答案】
1.(1)C
(2)D
(3)B
(4)B
2.第二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3.


刚毅果断/执着/以天下事为己任
脾气比较犟,但气量大/知错能改/知人善用/善于纳谏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根据句意确定词义。
(1)句意:最终任用了那个人。卒:最终,终于。故选C。
(2)句意:宋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素:向来,一向。故选D。
(3)句意:我坚决不给他升官。固:坚决。故选B。
(4)句意:最终得到允许进入。竟:最终,终于。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
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以其人奏”的“以”:把;奏牍:奏章;颜色:古今异义,脸色;而:表修饰;“拾之以归”的“以”:表修饰,相当于“而”。
3.一空:邹忌从“孰美”的问答开篇,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故邹忌劝谏的方法在于“讽”。“讽”的意思就是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二空:从“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和“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可以看出,赵普是直接劝谏太祖,故赵普劝谏的突出特点是“直”。
三空:从“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普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和“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可以看出,在太祖不同意任用赵普推荐的人甚至发怒的情况下,赵普依然敢于直言劝谏太祖,可见他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天下事为己任,执着刚毅。
四空:从“太祖不用”“亦不用”“太祖怒”和“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可以看出,太祖脾气比较犟,有些固执;但从“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可知,太祖知错能改,善于纳谏。
【参考译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没有任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最终任用了那个人。
群臣之中又有一个人应当升迁了,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坚决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答道:“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奖赏是用来酬劳有功之人的,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况且奖赏是天下百姓的奖赏,不是皇上一个人的奖赏,怎么能由自己的喜怒来随意决定呢?”宋太祖更加生气,起身走了,赵普也跟随其后。宋太祖进入皇宫,赵普站在宫门之外,很久都不离去,最终得到允许进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周周练
第1周: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洵,字明允,眉州后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悉焚常所为文(_______)
(2)闭户(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从描写的角度看,选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苏洵的学有所成?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志气自若也
②而事不弛废
2.下面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C.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D.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4.第二段表现了欧阳修哪些品质?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原文回答)
5.结合《醉翁亭记》,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因谒公(_______)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3.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清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樊山
苏轼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①于樊山,为樊口,或曰“燔山”,岁旱燔②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③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④柂师,使泊樊口。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陶公⑤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泊:泊船。②燔(fán):烧。③柂(duò)师:船上掌舵的人。④拟:比画。此处指威胁。⑤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或)①或曰“燔山”(_______)
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岳阳楼记》)
(2)(治)①陶公治武昌(_______)
②则治臣之罪(_______)(《出师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4.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章侯蔑视显贵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②。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③笔也。有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④,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怫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乏:贫困。③搦(nuò)握。④科头裸体:摘掉帽子,脱掉衣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谩骂不绝(_______)
(2)显者怫然(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陆九龄传
①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⑴闻新博士学黄老(_____)
⑵与语大说(_____)
⑶士而耻此(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5.第③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①。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②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③,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④,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⑤,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用《明史·戚继光传》
【注释】①卫指挥佥事:官名。②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③剽悍:矫捷勇猛。④薮泽:湖泽。⑤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⑥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⑦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⑧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通经史大义(_______)
(2)乃因地形制阵法(_______)
(3)名更出大猷上(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又以南方多薮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乃因地形制阵法/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4.“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具有怎样的特点?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普①直谏太祖
普性深沈有岸谷②,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③,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④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⑤允。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注】①赵普:北宋政治家。②性深沈有岸谷:指性情沉着、严肃刚正。③龌龊循默:气量狭隘,拘于小节。④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⑤俞:答应、允许。
1.小夏在读古文时有几个字的意义不理解,请你帮他为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1)卒用其人
A.死亡
B.士兵
C.最终
D.停止
(______)
(2)太祖素恶其人
A.蔬食
B.白色
C.质朴
D.向来
(______)
(3)朕固不为迁官
A.坚固
B.坚决
C.稳固
D.巩固
(______)
(4)竟得俞允
A.完毕
B.最终
C.竟然
D.直接
(______)
2.小夏在阅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读了上面的选文,小夏和你都对古人的劝谏产生了兴趣。请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夏:战国的邹忌和宋朝的赵普都在劝谏君王,但是他们劝谏的方式大不相同。你看,这两篇史传选文标题就把他们的特点指出来了:邹忌劝谏的方法在于(1)“_________”;赵普的劝谏突出特点是(2)“__________”。
你:《赵普直谏太祖》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君臣的两次冲突,不仅让我看出赵普(3)______的个性,还看出宋太祖是一位(4)_______的君主。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史传的特点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