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3*《 马说》课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5: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23


字词梳理
祗(

骈(

槽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zhǐ
pián
cáo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和普通马)一同死
即使
同“袛(只)”,只、仅
马槽
日行千里的良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整体感知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
犹,尚且
才能,本领

同样,相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握,拿着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①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精读细研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精读细研
6.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识千里马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7.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①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②“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精读细研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疑难探究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疑难探究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疑难探究
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疑难探究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疑难探究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良好的成长环境。
疑难探究
这篇文章表面是谈马,实则是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昏庸进行讽刺,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强调了发现人才和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主旨归纳
1.托物寓意,借马论人。
文章借用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能识别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
写作特色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题,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