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19: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 读
本单元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题,有3课内容。本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单元第三课,内容上承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下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本课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追根溯源,同属中华”、“与时俱进,推进统一、“喜看今朝,密切交往”、“展望未来,华夏一统”四个篇章分别构建起台湾的“同属中华—推进统一—密切交往—华夏一统”的逻辑联系,任务层次分明,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概述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2.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准确说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3.通过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4.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将“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分解为:目标1“概述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目标2准确说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将“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分解为:目标3“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同时设计了行为条件“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实现从目标中看得见教,看得见学,并将目标指向“提升概括和分析能力”。学生在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和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后,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才能明白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从而实现了目标的三维叙写。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 (检测目标3)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1、2)
3.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1)
3.完成任务四(检测目标4)
资源与建议
1.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没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就没有“海峡两岸的交往”。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过程,就是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变化过程。
2.本课教学可以按以下的逻辑顺序进行:“同属中华—推进统一—密切交往—华夏一统”。
3.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是本课的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任务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说明:本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构建学习框架和学习的逻辑顺序,了解重难点并明确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
学习过程
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任务一:回顾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小组合作交流(指向目标3)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指向目标3)
2.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指向目标3)
与时俱进,推进统一
任务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指向目标1、2)
1.认真阅读教材第70页第一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指向目标1、2)
(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认真阅读教材第70页至73页第一段,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指向目标1、2)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B.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异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篇 喜看今朝,密切交往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73页最后一段正文和下列材料。(指向目标1)

2016年1月至11月份,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072个,同比上升19.5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6.87亿美元,同比上升16.97%;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的局面初步形成。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3.小组讨论回答74页“问题思考”: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第四篇 展望未来,华夏一统
任务四:拓展延伸(检测目标4)

李登辉:两国论 陈水扁:一边一国

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就职演说提到“台湾”41次“这个国家”13次,“中华民国”5次。围绕备受关注的两岸关系问题,蔡英文未提“九二共识”,也没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表述,而是用了一些模糊的话语。
1.小组讨论: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海峡两岸终将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近年来,台湾民进党搞“台独”,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图谋能不能得逞,并描绘一下两岸关系的前景。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有理,语言简练。(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4.面对台湾问题,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应对?
设计说明:本课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搜集大量的史料,并设计问题,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认识“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检测与作业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检测目标1、2)
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
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表明 ( ) (检测目标2)
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3.2013年,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在上海举行。“两会”曾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的时间是( )(检测目标2)
A.1987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4、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 (检测目标1、2)
①台湾当局被迫开始调整“三不政策”
②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一致
③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5、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检测目标4)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学后反思
1.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