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28张PPT+2份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28张PPT+2份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04 13:52:06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
2、开发使用新能源。
3、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一、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出谋划策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灭火
妙用集锦
舞台云雾
碳酸饮料
气体肥料
作保护气
人工降雨
化工产品的原料
作制冷剂
妙用集锦
二氧化碳性质
用途
?
灭火
溶于水生成碳酸
人工降雨、制冷剂
舞台云雾
?能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制造碳酸饮料
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
在温室里作气体肥料
融汇贯通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
性质
决定
反映
方法点津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CO2+H2O=H2CO3
CO2+Ca(OH)2

CaCO3
↓+
H2O
2NaOH+CO2=Na2CO3+H2O
知识梳理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
1、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3、与可溶性碱反应
  2、检验二氧化碳通常选用
溶液,为什么?
 
3、为了彻底除去二氧化碳最好选用
溶液,为什么?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
1、若把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换成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气球会不会有变化?还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交流讨论
保护气
CO2
密度比空气大
无色
易溶于水
无味
温室效应
能燃烧
无毒
与水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光合作用
44
可乐

保存食品
与氢氧化钠反应
小羊选择哪条路才能不入狼口呢?并找出其它几路中谁是狼?
药品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石灰石、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
气瓶口,木条熄灭
实验室制氧气
2H2O2
2H2O+O2↑
MnO2
二氧化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知识比拼
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检验气体
选择反应物
选择收集装置
选择发生装置
方法提升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适用
范围
固体
气体
固体
+
液体
气体
(不需加热)
梳理盘点
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的主要依据?
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梳理盘点
B
A
拓展创新
A
B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A
B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
A
B
A
B
拓展创新
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




这里有四个问题,请你选择:
2
3
1
4
灯片
(1)
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下图是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CaCO3+2HCl===CaCl2+CO2↑+H2O
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灭火
c端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A
B
C
D
E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填装置编号)
(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A
E
(1)装置C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用A作发生装置,可制取CO2或__________
(3)在制取CO2时,用____________来检验生成的气体是CO2
请观察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4)若用装置B干燥CO2,则瓶中盛放的液体应是________,
要收集CO2,可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
集气瓶
O2
澄清的石灰水
浓硫酸
D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CO2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
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CO2
B
回顾总结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对环境的影响
利弊
实验室制法
用途
CO2
说明与指导
P40
15.
16.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