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2课时 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共2课时 共7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9:09:2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听过歌谣,我们已经了解了老北京的儿童是如何过春节的。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
1
欢辞旧岁
喜迎新春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年、大年等。春节历史悠久,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盼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灯火通宵、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重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轿











组词:
造句:
结构:上下
部首:艹
笔画:13
笔顺:
多吃大蒜对身体有益。
大蒜
蒜苗
蒜瓣
鸡毛蒜皮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酉
笔画:15
笔顺:
我吃面条时爱放点儿米醋调味。
米醋
陈醋
吃醋
醋意大发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饣
笔画:9
笔顺:
我最喜欢吃妈妈包的水饺。
水饺
蒸饺
饺子
煎饺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13
笔顺:
奶奶在路口摆了个菜摊。
地摊
摊开
分摊
烂摊子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8
笔顺:
他俩总是意见不一致,拌嘴成了家常便饭。
搅拌
拌嘴
拌和
凉拌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目
笔画:9
笔顺:
小燕子在空中飞过,一眨眼就不见了。
眨巴
眨眼
组词:
造句:
结构:上下
部首:宀
笔画:10
笔顺:
元宵佳节,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宵夜
元宵
通宵
通宵达旦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火
笔画:16
笔顺:
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要特别注意安全。
燃烧
燃料
燃放
燃眉之急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贝
笔画:8
笔顺:
夜幕降临,商贩们纷纷收摊回家了。
贩卖
贩运
摊贩
商贩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彳
笔画:8
笔顺:
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彼此
彼岸
知己知彼
组词:
造句:
结构:上下
部首:贝
笔画:9
笔顺:
我的抽屉里珍藏着许多美丽的贺卡。
祝贺
道贺
贺卡
可喜可贺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车
笔画:10
笔顺:
轿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轿车
轿夫
轿子
八抬大轿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马
笔画:9
笔顺:
骆驼是沙漠地区主要的交通工具。
骆驼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马
笔画:8
笔顺:
骆驼的驼峰里储存了大量的水。
羊驼
驼背
驼峰
弯腰驼背
组词:
造句:
结构:左右
部首:忄
笔画:9
笔顺:
平静的湖面恰似一面镜子。
恰好
恰巧
恰当
恰到好处
轿














饺子
万象更新
眨眼
通宵
鞭炮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间断
摆摊儿
万不得已



自傲
热情
挑战一下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原文示例
我们店正
好在正
月初一的时候放假。

(正月)
(正好)
·……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
)月初六才开张。



充沛

充足
?
缺乏
今年的雨水充足,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
今年的雨水充沛,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
姐姐刚参加教育工作,热情很高,但是缺乏经验。
充足
充沛
缺乏
?
一起读一读




娴熟:
熟练。
光景:
境况,状况,情景。
零七八碎:
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如此。已,停止,结束。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喜庆日子的热闹景象。张,陈设。结,系。
截然不同: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根据默读指导,默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读,要边默读边思考问题答案,做到眼到、心到。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过了二十三
时间顺序
时间
风俗习惯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1.看拼音,写词语。
jiǎo
zi
jiǎo
bàn
zhǎ
yǎn
(
)
(
)
(
)
tōng
xiāo
luò
tuo
qià
hǎo
(
)
(
)
(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
)然不同:_________
万象(
)新:_________
独出心(
):_________
万不得(
):_________
饺子
搅拌
眨眼
通宵
骆驼
恰好

分明地,显然地。

安排取舍

变更。

停止,结束。
1.教师引导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3.布置作业。
北京的春节









轿




恰(共37张PPT)
北京的春节
1
欢辞旧岁
喜迎新春
要过年啦,北京的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小孩子都在高兴的玩耍呢!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北京的春节吧!
请你根据文中描写的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一下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腊月初八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部分(8-13):介绍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之夜、元旦、元宵上市。
第三部分(14):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探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7)
  你知道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春节开始时,都会有哪些习俗?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习俗呢?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形象、贴切地表现出腊八粥所需的原料品种多的特点。体现作者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比喻
  
 
同学们喝过腊八粥吃过腊八蒜吗?
这个时候,孩子们又在为过春节做了哪些准备?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
小孩子们: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各种玩意儿
你还能了解到北京春节前的哪些习俗?请你根据课文第6、7自然段内容连一连。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后
吃糖
扫房
预备吃食
探究课文第二部分(8-13),读第8自然段体会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的呢?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两个方面:
①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衬托“热闹”。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现“热闹”。
体现出了人们重视团圆,重视亲情。
 文段描写了除夕那天的哪些习俗?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同学们除夕那天你们那都有哪些习俗呢?
贴春联
守岁
团圆饭
放鞭炮
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体会北京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用除夕与初一作比较,说明了初一的最大特点——全民休息。
从这里可了解到北京的初一有哪些习俗?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体会北京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
赏灯。
放花炮。
  
吃元宵。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作者围绕这句话写了元宵节的哪几件事?
元宵节的灯有什么特点?
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要挂出几百盏灯、家中也有灯。
种类多:各形各色、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彩绘灯、冰灯、走马灯、宫灯、各种纸灯……
思考:“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探究课文第三部分(14)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时间过得快。对新年的不舍。
结束
与课文开头写春节开始的句子呼应。
开始
高潮
高潮
高潮
结束




详写:
略写:
文章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初一
1.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2.读完全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腊八
除夕
大年初一
正月十五
2.读完全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十五;最后简略交代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章有详有略,脉络清晰,推进自然。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现了老北京人对
,也表达了作者

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开始
北京的春节
热爱生活
高潮
除夕: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初一:拜年、待客、逛庙会
十五:观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结束
腊月初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等
正月十九:学生上学、大人照常做事


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
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明代,
桃符才改称“春联”。明朝皇帝朱元
璋还亲自题春联。他见一户人家门上
不曾贴春联,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
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
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
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
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
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
鸣。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写得相对简略些。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
.
.
.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
.
.
.
.
.
.
老舍运用“京味儿”语言,使得文章内容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要讲的是什么。
(1)“零七八碎儿、杂拌儿”文中指的是用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食物。“玩意儿”文中指的是小孩子玩的东西。(2)“闲在”指清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