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 辽宁卷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秦国逐渐代替齐国成为学术中心。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吸
收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如何治理天下为核心,以“法
天地”思想为根本,揆天(揣度天道)、验地、审人,为秦帝国提供了一整套治国方略。
据此推知,《吕氏春秋》的编纂
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以“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为基础
③适应了统一趋势加强的需要④使三教合流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图1为建于东汉早期的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后壁的“大王车”出行图摹本(局部)。据
此可知,“大王车”出行图
A.反映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表明王国拥有治民巡查的权力D.创作手法居世界前列
3.唐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都督府、州、县,册封当地各族首领人物为
都督、刺史、县令,实行世袭制,可按本族习俗执政,贡赋、版籍一般不纳人中央户部,
但要执行朝廷命令,承办朝廷下达的“公务”,还要应朝廷征调派兵出征。据统计,全国
共有800多个羁縻州、府。唐代这些举措
A.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B.促进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受到了藩镇割据势力强烈影响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4.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兴建学校,讲求三代(夏、商、周)教育选举之法。同时,置经义局,
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行于学校,作为科举经义的标准和学校的教材。王安石的这些
做法旨在
A.确立八股取士的科举选拔标准B.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撑
C.营造经世致用的社会文化氛围D.瓦解守旧势力的阵营
5.清代严如煌在《志林说》中记载,东北三省“铁厂、板厂、纸厂、耳菌厂皆厚赀商人出本,
交给厂头雇募匠作,厂民自食其力”。此外,商人还租地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木等。
由此可见,清代
A.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
C.雇佣关系逐渐得到普及D.商业资本与产业经营实现结合
6.近代以来,李善兰等科学家积极投身于西方科技翻译工作。他们通过翻译学习或与西方
人士合作,在掌握西方科技翻译技巧与精髓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中
西汇通”,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的西方科技翻译
A.掀起了“西学崇拜”之风B.开启了“西学东渐”潮流
C.践行了“中体西用”理念D.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
7.表1为1919~1924年人造丝织物输人数量、价值。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半殖民地经济秩序开始确立B.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紧密
C.抵制洋货运动没有取得成效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低潮
8.图2为清代报刊外交词汇中对外国人称呼变化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A.日益改变了较陈旧的外交策略B.逐渐摒弃了传统外交理念
C.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平等交往D.完成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9.制定“一五”计划时,我国就开始规划并决定借助苏联援助设计首个拖拉机制造厂。当时,
选址颇费了一番周折,哈尔滨、西安、郑州、石家庄、洛阳等地都积极争取,最后定在洛阳。
由此可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选址
A.影响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与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并举
C.以区域经济布局作为重要参考D.使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前完成
10.1977年10月,邓小平会见法国地方大报集团访华时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
济贸易方面还要发展,中国不仅同法国而且同国际上的经济往来也会逐步发展;就发展
水平说,中国还是小国。邓小平的这一观点
A.提倡利用市场发展经济B.突出了经贸发展的优先地位
C.注重经济体制改革效果D.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11.古代希腊早期的立法者如梭伦等,在创新的同时兼顾习惯法。一直到伯里克利时代,成
文法与习惯法在观念上和执行中都不能截然分开,“轮番而治”等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
氏族部落的民主习惯。这可以用来佐证古代希腊
A.直接民主制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习惯法更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
C.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基本的政治理念D.传统法律与现实民主有机结合
12.18世纪,除了各种书籍外,面向大众的杂志在欧洲大量涌现,有数百种之多。有一些是
著名学者创办的,如英国的《闲谈者》和《旁观者》、法国的《文学新闻》和《文坛报道》
等。出版商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法语杂志,如《通用历史文库》《公平文库》《英国文库》
等。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的兴起B.启蒙思想的传播C.宗教改革的转型D.近代科学的普及
13.从1919年到1921年,英国的一战停战纪念日纪念活动的人员类别基本固定,通常由德
高望重的人士带领,政府官员、牧师、战死者家属、退伍军人、护士、消防员、中小学
生和童子军依次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最后由官员或牧师发表演讲。这些活动意在
A.彰显英国对一战作出的贡献B.消除大众对战争的恐惧
C.使民众得到慰藉并汲取力量D.推动《凡尔赛和约》的实施
14.某学者认为,苏联与西欧不同,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重工业化的资金,
只能通过压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并通过计划经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地、
合比例地发展基础工业和战略工业部门。为了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循环,农村的集体
所有制也是一个必然选择。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
A.采取了错位的发展战略B.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相得益彰
C.失去了发展经济的良机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道路具有开创性
15.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
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这种矛盾心理产生的主导
因素在于英国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16.1960~1971年,世界范围内先后爆发过七次美元危机,抢购黄金、抛售美元的风潮迭起,
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美元国际信用不断下降。在此情况下,美国政
府一方面提高了黄金官价,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些现象的发
生主要是由于
A.美国国民经济的低迷B.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成效
C.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D.欧洲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泛称士子,做了官就叫作士大夫。他们密切地关注社会进步,积极
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要借助士大夫的
思想智慧与管理才能,将自己的权威意志贯彻到各个场所、各个环节,这样,他们之间就形
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封建帝王。面对现实,古代中国知
识分子的第一选择,就是“入仕”,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主张推向社会,实现政治抱负。“入
仕”除了“恩荫”,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入仕;二是是入幕,即被主
官延聘入官衙或者营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享有特殊地位,文化传统上有其特殊价
值,承担着治国理政、传播道统的特殊使命。即使到了封建的末世,依然如此。
——摘编自祝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直到辛亥革命失败,
中国也没有实现富强。梁启超在一战之后到欧洲国家旅游,目睹了受到战火洗劫的欧洲国家
的残破景象,提出了用东方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的文化建设方案。胡适、陈序经等人认为中国
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世界,要想发展,必须“全盘西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陈独秀、
李大钊等人开始关注俄国,关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对于马克思
主义的认可与宣传,也反映出了对西方新文化的赞扬与认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
与胡适、陈序经等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国家民族命运的角度考虑,怀抱远大理想,
后者是从文化本身的前途考虑,所以选择的结果必然会有差异。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相较于中国古代知
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18.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50余年的历程,其间,英语教育地位的变迁和我们对英语
教育态度的变化,勾勒出我们自己走向世界的脚步和轮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据《教育观察:英语在中国150多年的起伏命运》
从材料中提取某一时期有关英语教育在中国地位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说明。(14分)(要
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展开;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79年6月,四川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随同省领导访问英国。在考察一家公司时,省
领导发现,厂长同时担任采购员和技术员,就对常光南说,回去后把你们那里按照这个改一
下。常光南回去后,在向阳成立了一个农业公司,管农业,包括种子、防治病害和技术。后
来又把供销社作为基础,把街上的商人组织起来,成立商业公司。还把公社的工业组织起来
成立了工业公司。三个公司组织起来后,又组织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1980年6月,四川向阳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事后第三天,
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打电话问:“你们广汉是不是有个向阳?”回答:“有。”“是不是把公社牌子换成乡政府了?”“我们搞了一个试点。”“谁叫你们搞的?”“我们自己搞的,我们搞个试点,实验,不行就把它换了。”过了一段时间,全国人大打电话说,公社摘牌这件事请示了中央领导,可以搞试点。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摘编自常光南口述、当代口述史丛书编委会编《当代四川要事实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
(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
及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1968年相比,德国某一街区在2009年呈
现出不同状况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