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难点
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为介绍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比较。插入图片:
每一次阅兵都让我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这让我不得不和中国的近代史作一个比较,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还要不要跪在地上办外交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新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海之内皆兄弟
教师提出新中国建立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
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局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么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哪些伟大的外交成就?(学生看书回答)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教师引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并引用到人际关系当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渡:虽然如此,但新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此情况下新中国将外交政策进一步升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并完成下表。
首次提出
具体内容
正式确认
历史影响
(这一部分表格要完成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在书本上可以直接勾画出,所以管班同学一起来完成表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五项原则内容的记忆,还要补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外交政策从无到有再到升华)
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引导学生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升华到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
过渡:中国不仅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中国还在不断促进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表。
时间地点
会议主题
会议特征
但是在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提问:如果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面对责难,会做出什么反应?(引导学生假设两种情况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插入周恩来总理万隆会议讲话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历史,并探究“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的含义。(给出万隆会议讲话稿片段,以便学生阅读材料寻找答案)
给出1949年与2017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
1949年 17个
2017年 175个
分析表格并给出讨论题目:如今的中国应该怎样来处理外交关系?(引导学生从大国身份出发,不仅要坚持原则还要显示大国风范维护世界和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绍周总理的外交贡献,以及历史地位。并引出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黯然神伤的图片并比较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外交成果不同----国家实力的支持-----弱国无外交。
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反之亦使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所以有三句话与在座的诸君共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少年强,则国强
最后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以升华主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板书设计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
生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