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区域的发展差异同步学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 区域的发展差异同步学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04 14:13:38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湘教版
必修1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3节第1课时四大地区学案
[生活链接] 2018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区域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及其发展差异。理解:我国四大地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各自发展战略。应用:学会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
一、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
(1)东部地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台1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中部地区:晋、豫、鄂、湘、皖、赣6个省区。
(3)西部地区:陕、甘、宁、新、内蒙古、青、渝、云、贵、川、藏、桂12个省(市、区)。
(4)东北地区:黑、吉、辽3省。
[自我探究] 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四大地区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总体特点:区域发展差异突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具有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工业为主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①东部、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工业产值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②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类城市。城市发展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地区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开放程度


吸纳外资能力


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开放程度高,可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自我探究] 我国四大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1.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比较(  )
A.东部地区较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B.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C.东部较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具有资源优势
D.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较东部地区具有区位优势
答案 A
解析 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比较,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靠近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而中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远离海洋,对外联系不便;资金、技术和人才匮乏,但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步履维艰、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转制困难等。为此,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
2.东北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
D.河网密布,有十分便利的水运条件
答案 C
解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工业部门主要有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其形成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种类多、数量大,且地区组合好。
[教材P14活动]
1.(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东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
(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4)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
2.略。
3.略。
[教材P15~16活动]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东部地区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东北地区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重型工业为主
中部地区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过渡
西部地区
重型工业为主
主要原因: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
对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1)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下降。
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评价: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教材P19~20活动]
1.略。
2.略。
3.
影响因素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自然因素
地形
位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气候
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相对贫乏)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丰富)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和文化


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设施齐全,便利的海运和陆路交通网络稠密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其他因素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4.略。
主题探究提素能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探究点 四大地区的差异
读我国四大地区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基本情况(2015年)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占全国总量的比例(%)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约960
9.5
10.7
71.6
8.2
人口(万人)
137
462
38.3
26.6
27.1
8.0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18
942
51.6
20.3
20.1
8.0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元)
49
869
71
019
40
274
39
056
52
814
注: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最发达和最落后的地区分别是哪个?
(3)根据材料,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分析,哪个地区农业经济占的比重最大?哪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答案] (1)经济发展水平。
(2)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3)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4)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1)我国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地区
有漫长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商品粮、农林牧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自然因素
沿海地区,便利的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利于开发
距海较远,环境闭塞;多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不利
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热量不足
社会经济因素
工业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优;对外开放早
工业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对外开放晚
能源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重
今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1)~(2)题。
(1)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大地区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B.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
D.三大地区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
[解题思路] 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而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地区,②代表中部地区,③代表西部地区,④代表东北地区。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的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
[答案] (1)A (2)B
[方法指导]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的特征,明确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可遵循以下三种方法:
(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例如: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定量分析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小题速测试身手对点迁移
及时反馈
探究点 四大地区的差异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四个地区在资源方面有明显差异
B.四个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显著的差异
C.四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D.四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答案 A
解析 四个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
2.下列叙述中,四个地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A.都临海,都有大河入海口
B.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C.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D.都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 D
解析 中部地区不临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政策优势、海外侨胞的人缘优势、地缘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特区先后有6个,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喀什;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粮食的商品率高,四个地区都有商品粮基地。
3.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答案 C
解析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PAGE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湘教版
必修1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3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西部大开发学案
[生活链接] 2017年10月9日,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北方多地迎来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雪,而南方部分城市还处于夏天穿短袖的模式,北方网友直呼:你还在等“秋叶红”,我已在享“冬之白”。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及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和意义。知道: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理解: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应用:通过案例探讨,学会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有效措施。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
一、南方与北方
1.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特征
限制因素
发展方向
北方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自我探究]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哪些地理分界线?
[答案]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下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②1月均温0
℃等温线。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④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
⑤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⑥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二、西部大开发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区位分析
(1)优势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2)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
(1)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4)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自我探究] 我国西部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吗?
[答案] 西部地区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如重庆市、西安市等。
1.下列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
C.工业结构: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
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
答案 A
解析 南方热量丰富,在工业结构上“北重南轻”,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都是商品粮基地。
2.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石油资源
B.水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答案 B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晴天多,太阳辐射能资源丰富。
[教材P21~22活动]
1.
  区域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工业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
主要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
水路、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尤其是水路运输很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较低,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外开放相对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外向型经济成就突出
2.略。
[教材P23活动]
1.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深居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
2.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实施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
主题探究提素能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探究点 南方与北方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民居主要特征的比较。
北方民居
南方民居
方位观
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正南正北方位观弱
墙体特点
墙体严实厚重
墙体轻薄
房顶坡度
坡度较小
坡度较大
房檐

逐渐加宽
房屋进深和高度

逐渐加大
建筑成本(同等面积)
比南方高
比北方低
房屋间距

较小
材料二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有众多的菜系和各式风味,北方菜以鲜咸入味,南方则以甜香著称。山西人爱喝醋,四川、贵州、湖南的人则以“不怕辣”闻名。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原因。
(2)南北方居民饮食习惯有什么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北方民居墙壁厚,便于抵御冬季严寒;屋顶平顶,是因为降水少,便于晒谷物。南方墙体薄,利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泻。
(2)南方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因为南方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为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
1.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区域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开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
2.南北方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复种指数
耕地类型
作物种类
北方

旱地
小麦、棉花、杂粮、温带水果
南方

水田
稻谷、茶叶、蚕丝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北方:平顶房,过去民居多土坯房。
南方:屋顶坡度大,多尖顶房。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交通)
古代交通:南船北马。
交通便利程度:北方方便且通达性好;南方受河流阻隔,不如北方便利。
交通运输方式:北方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南方除公路和铁路以外,内河运输也是一种普遍方式。
(4)对文化行为的影响
饮食:南米北面。
性格:北直率,南婉转。
方言:南繁北齐(原因:地域上的稳定性与封闭性)。
(5)矿产资源:总的来说,南少北多。
(6)工业生产:北重南轻。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2)我国南方地区也有黑土分布,其主要形成于(  )
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区
B.南岭山区的针叶林带
C.横断山脉的高山草甸
D.闽江流域的河漫滩平原
[解题思路] 第(1)题,气温越高,微生物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累积作用越弱;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积累多。第(2)题,南方地区的黑土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地区。
[答案] (1)B (2)C
[方法指导] 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
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3)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形成的原因。
探究点 西部大开发
读“新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范围”及西部地区相关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有突出的优势。
(1)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2)西部地区的优势是什么?
(3)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 (1)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3)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与重点措施
读“十八大”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现在和将来西部开发的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  )
A.市场导向型
B.技术导向型
C.运输导向型
D.劳动力导向型
(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①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部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题思路] 第(1)题,从M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品牌,可看出体现的是市场;同时科技、人才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故战略导向M代表的是市场导向型。注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故不能选择技术导向型为战略导向。第(2)题,西部发展最急需的是生态建设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图示由资源依托型向M转变,需要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
[答案] (1)A (2)D
[方法指导] 区域比较图的分析技巧
区域比较图的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重要地理事物和注记等信息对两区域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的位置。
(2)分析区域环境的差异: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
(3)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小题速测试身手对点迁移
及时反馈
探究点1 南方与北方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答案 B
解析 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甲地不适宜种水稻,水运不发达,乙地冬季河流不结冰。
2.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答案 D
解析 甲地主要是旱涝盐碱危害,乙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且位于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问题;乙地水资源充足;华北平原人口众多,耕地多,生态破坏不是主要问题;甲地主要是水资源短缺,乙地主要是酸雨危害严重。
探究点2 西部大开发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3~5题。
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 A
解析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4.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B
解析 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增加对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吸引人才。
5.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答案 B
解析 我国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为了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