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 高中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说课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年级 高中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说课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15: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第三课
目录
CONTENTS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标分析
PART 一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独特性。

教材分析
PART 二

01
02
03
教材地位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第 3 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02
本课是第一单元《政治体制》最后一课,本单元前两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和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本节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子目,主要叙述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本节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背景与内容、影响以及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第二个子目主要叙述了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共和制的建立。第三个子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政治协商制度的学习知道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
本课涉及的抽象性知识较多,容易混涌,要适当进行区分学习。同时更密切结合史料和线索,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明确共和制的建立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曲折,并适当与所学联系,以加深印象。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应该对前面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帮学生宏观把握整个单元。
01
教材地位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不同时期建立共和制的过程与影响,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回题,把握中国不同时期建立共和制的过程与影响,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是曲折的,理解中国道路发展是独特的,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能力。
概述中国在不同时期建立共和制的方法,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是曲折的,理解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性,培养唯物史观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能够初步的概括、理解中国建立起共和制的不同阶段,理解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围绕统治权力所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重要社会现象,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加深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理解。
重点: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如何实现人民共和的。
难点: 深刻理解中国共和制建立的曲折性以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01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PART 三

学情分析
? 经过初中三年以及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知识,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在高一的课程中也有一定的涉及,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高二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惑。但高一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客观、正确、全面认识历史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教法学法
PART 四

教法与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析法、图片展示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
教学过程
PART 五

教学过程
01
02
03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课后小结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并配以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件”引入本节课。
???通过播放影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ADD A TITLE HERE
目录解说
讲解“共和”的概念
(一)民国建立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梳理民国建立前后的历史事件,从宏观上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时间线索清晰明了,具有直观性,直观的展示出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便于学生从时间上梳理知识,从而加深记忆。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再配以史料与图片,带领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所带来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培养学生提取材料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1、民国初期的党派
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找出民国初期的三大党派。培养学生提取材料的能力和历史分析的能力。
a.遭到破坏,“二次革命”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当时的相关情况,对当时进行分析,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b.名存实亡
通过展示史料,思考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成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与历史分析的能力。
3,、1948年“宪政”时期
2、1928年后的政治
(三)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二、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
ADD A TITLE HERE
03
01
02
3、解放战争时期
1、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
2、抗日战争时期
运用地图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及意义。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去理解史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堂巩固
课后小结
运用回顾复习法结合孙中山的话,使同学们再一次认识共和制建立是曲折的,但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加深对重难点的认识,通过讨论分析明白政治制度是国家运行所必备,学会用政治制度的角度看待国家发展。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还谆谆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继承辛亥英烈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家的民主与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民国建立
添加您的标题
Ut wisi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 tation
添加您的标题
Ut wisi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 tation
添加您的标题
Ut wisi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 tation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PART 六

板书以框架层次的形式设计,让学生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的过程一目了然,从宏观上明确重难点。
反思
PART 六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以及对前两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在教学设计中,我对知识梳理与讲解还不到位,设置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需要一个消化时间。
感 谢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