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登上地球之巅》超超级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登上地球之巅》超超级精品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26 08:11: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感人的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 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同时,语言是要靠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积累一些好句,体验其中妙处,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
六、课堂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资料链接
郭超人,高级记者,1960年,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登顶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实录1
一、教学设计思想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过去迷信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语文课应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让教材资源得到无限扩大、延伸,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登上地球之巅》记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的事,重点突出了教练刘连满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的献身精神令人感动。备课中,我发现课文虽然结束了,可它后来的故事一样能深深触动人的心灵。不能浪费资源,要让学生完整地感受刘连满这一人物的高贵品质,从他既是英雄又是常人遭遇困顿的一生中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于是,我安排学生作充分的预习并在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特别是刘连满后来情况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完成一次资源的整合。因为这是自读课,篇幅较长,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刘连满的事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英雄的伟大。接着便由学生讲述课文结束以后刘连满他们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受到人文熏陶。课后资源共享,安排练笔,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探究(利用网络等搜集资料并处理资料),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平等对话,阅读有独立见解,课后完成练笔,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便是对文本创造性的使用并完成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二、教学的实施
师:同学们,题目的“地球之巅”是指哪里呢?
生:珠穆朗玛峰。
师:对,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本文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说这些登山队员是谁?
生:他们是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四人。
师: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位队员的作用呢?
生:刘连满。
师:文章重点写了教练刘连满的哪些事迹呢?
生1: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三米的地方,队员们无法攀越。刘连满想出办法,甘做“人梯”,其他三名队员踩着他的肩膀爬了上去。这时,刘连满因耗尽体力(在那样的高度进行这样大的动作是很艰难的),过度疲劳而被迫留下来(这时距离顶峰只有140米),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登上了顶峰。
生2:刘连满躺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在急需氧气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把最后的氧气留给那三位冲顶的队员。而他选择了死亡的到来。
生3:他怕战友们不知道氧气筒里的氧气,于是挣扎着写下了一封短信。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大家预习得很充分。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刚才大家所提到的内容。仔细体会队员们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刘连满那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生反复诵读第6 —1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要谈的吗?哪些语句最令我们感动?
生:第七自然段“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这些语言令我感动。‘毅然’一词表现刘连满已做出牺牲的准备,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等后果他也应该意料到了。最后,他不但不能登顶还差点送了命。”
师:分析得很好。大家一起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刘连满甘做“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
(指导学生朗读、反复诵读)
生:“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他担心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这句话写刘连满在危急时刻“担心”的是别人,不是自己!
师:对。“挣扎”一词体现了他的艰难与毅力,这顽强的毅力来源于对战友的关心,惟独不顾的是自己的生命。
生:老师,刘连满真的死了吗?那三个队员是怎样下来的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课前你们都搜集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在网上查到资料——下山时,三名队员体力不支。所幸刘连满不但没死,而且经过休息后恢复了体力。又是他,把三位伙伴一个一个地护送下那个“第二台阶”、飞鸟也无法飞越的死亡地带……
师:在整个冲顶的过程中,刘连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多次救助了队员,差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学们,你们说,刘连满是不是英雄?
生(异口同声,激动地):是!
生(突然站起):可是,老师。英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
师:哦?你知道些什么?
生1:从查阅的资料中,我了解到他们四人回来后的生活情况。40多年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享受了英雄应有的待遇,他们身居要职,人们敬仰,富商追捧……而刘连满呢?……
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对不起,我补充。(笑声) 刘连满被分配到哈尔滨某一工厂成为车间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直至退休后还要跟人打工(守门口),三个孩子下岗,老伴没工作,生活困顿……
生3:他住的一套陈旧的小房子是省长批示后,厂里照顾给他的。
(学生先是屏息静气地听,这时群情踊跃,纷纷站起来表示激愤之情。)
生4:社会为什么如此不公?都是英雄,为什么待遇却有天壤之别?
生5:人们为什么忘掉了没有登顶但却起关键作用还差点献身的英雄刘连满?
生6:王富洲他们三人为什么不帮助刘连满?40年来他们一直在中国登山协会担任要职,而刘连满作为当年他们的教练难道就没有这个担当重任的能力?他的技术和体能都是最好的。为什么这三位英雄不向国家推荐他们的战友、他们的教练、他们的生死兄弟?
(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学生们向英雄叫板了。我因刘连满的遭遇而心情沉重,为同学们能有这样的认识而感到欣慰。但不能让他们过于偏激,要进一步引导。)
师:刘连满对自己的遭遇又是怎样看的呢?他是否满腹怨恨呢?
生1:没有。他回答记者的问话说,他对当年的做法不后悔。
生2:他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
生3:他说,生活上要从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还说,人不能都当官,都当官了,就没兵了……
生4:他还说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一些不认识的人。
师:英雄遭遇困顿,却无怨无悔。你们看,这是一个心胸多么开阔的人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什么?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什么?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什么?是人的心灵!——刘连满对我们后生晚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感情。我们要珍惜感情,淡泊名利……
(学生频频点头,却不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生:我不同意刘连满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态度。他应该主动争取,向有关部门毛遂自荐,要知道他是一位登山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发展可以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登山后继人,比做工人所发挥的社会价值要大得多。
(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我大感意外,也暗暗高兴。)
师:这位同学见解独到。“毛遂自荐”的确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说,这种意识具有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这个时代就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至于刘连满……
生:刘连满之所以不去争取地位,是因为他不想给社会、给别人添麻烦。
师:说得很好。刘连满是在苦水中长大的,从小就没有父亲,靠母亲讨饭把他养大。当母亲不能要饭了,他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所以刘连满特能吃苦、最容易满足,处处替别人着想。这是我国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生:所以他能甘于贫穷而不向国家要地位。
师:对。这是他那一代人特有的人生态度。纯朴的人传统的人生态度。(很动感情,顿住。教室里很安静,学生大受感染。我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了“英雄本色”四个字。) 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很有价值,意犹未尽者,可在课后继续探讨。大家熟读课文,参考我们所搜集的资料,可以进行课后练笔:就刘连满的遭遇这一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要求充分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课堂结束,科代表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展示于教室后面的“资源共享”栏,供大家阅读、参考。)
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甘为“人梯”
献身精神
留氧写信
遭遇困顿——无怨无悔 (英雄本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0张PPT)
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3 登上地球之巅
群星闪耀的历史
——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回眸
人类与珠峰的激情碰撞
——揭开尘封的历史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珠穆朗玛峰简介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中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成功登顶,在海拔8848.13米处激情相拥。
50年前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首次站在地球第三极。
埃德蒙·希拉里
丹增·诺尔盖
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克服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偶露峥嵘的珠穆朗玛峰
5 月 12日早晨的珠峰
勇过冰裂缝
走过冰瀑区
攀登北坡下的雪壁


无限风光在险峰
群星闪耀的历史
——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回眸
因为他在那里
——走在前面的人
50年后的今天,仰望珠峰,人们想到的还有走在前面的马洛里和欧文。 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在队友放弃登顶之后,离开6号营地向顶峰进发。队友奥德尔目送他们缓慢地向上走去,并被越来越多聚拢而来的云雾所笼罩。直到第二天,这两位优秀的登山家依然没有回来。队友山姆威尔在日记中写道:“马洛里和欧文死了,这是悲伤的事实。我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吗?不,失去这些优秀的人是保持探险精神和生命力的代价的一部分。没有人能阻止大自然留下这些出类拔萃的生命。”此前,曾有人问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世界最高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



发现的马洛里遗骸
我们不能不感动
攀登珠峰第二台阶
马 洛 里失踪的地方
虽然马洛里和欧文永远长眠于珠峰上,但是“因为它在那里”,越来越多的登山者踏上了漫漫险途。珠峰成为检验人类智慧、勇气和体能的神圣考场。攀登珠峰的过程,已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而成了人类回归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精神象征。
群星闪耀的历史
——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回眸
中国人的骄傲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从“不可逾越”的北坡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峰顶。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充满死亡的路线
眺望远方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地方
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6分
奥运圣火登上珠峰之巅
群星闪耀的历史
——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回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士壮志豪情
永远不言“征服” 全世界都在纪念希拉里和丹增登上珠峰的那一时刻,各国登山者在珠峰的漫漫长路上艰难攀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50年前的英雄致敬。他们的心态平和而稳重,他们的脚步坚实而沉着。
  入夜,珠峰大本营的数百顶帐篷就像灯火通明的船只停泊在静静的港湾里。这时,所有的喧嚣都真正归于寂静。思考50年的攀登历史,人们或许会说,登山就是登山,攀登的过程远比登顶过后的轰轰烈烈更为重要,平和、纯真才是登山的精髓。
珠峰自古屹立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人类与它亲密接触的历史屈指可数。真正的登山者,包括为登山运动献身的人,无一不对高山珍存着热爱、尊重和景仰。他们懂得,只有在自然规律的许可下,人类才可以驻足于高山之巅。人尽可自以为把山踩在脚下,但又何尝不是山把人顶托起来呢?人类的英雄代代相传,而山却依旧在那里。一位登山者曾有过这样的感悟:“也许登山者来时抱的是一颗征服大自然的心,但走时带去的却是一颗被大自然征服的心。”
☆美国登山者米勒认为:“登山是人类与大自然最为贴近的一项运动,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登山是勇敢者的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运动。没有任何人敢说他可以登完世界上所有的山。登山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挑战人类的恐惧心理。”奥地利登山者威利如是说。
亚洲首位、世界第八位登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韩国人严弘吉说:“大山是我的老师。在登山中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识别天气,在山上如何穿、如何吃、如何安排自己的行动。上山后,由山来教我做什么,我永远是大山的学生。”
美国人沃尔姆说:“登山是很棒的一件事。当你远涉重洋来到世界上最神秘的喜马拉雅山脉,攀登地球最高峰,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我会尽我所能向上攀登,享受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挑战身体极限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我登山的目的。”
毕竟50年过去了,人类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如今的登山运动已然不再是造就一世英雄的途径,更多的则是在登山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超越自我的满足,登山中的功利色彩在渐渐褪去。人们变得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大自然、看待登山运动。
登山,只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对话方式,而不再是曾经惯用的“征服”二字。
曾几何时,人类与大山的对话被称作征服,登顶就是人类战胜大自然。历经50年的风霜雨雪之后,登山者在重新审视自身盲目的“自信”了。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会聚珠峰南北两侧,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的时候,依然健在的埃德蒙·希拉里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在1953年5月29日11时30分踏上珠峰顶上的那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巍峨高耸的珠穆朗玛已经存在了亿万年。对于人类而言,登上珠峰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喜马拉雅登山运动的“黄金时代”。
50年间,有无数登山者来到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用脚步丈量她的高度,甚至不惜用生命实现理想。50年的珠峰登山史,可以说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认识珠峰、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历史,也是人类实现其精神不朽的历史。
一群野生黄羊在珠峰上旁若无人地觅食,珠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受到我国严格保护。
环境与资源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等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缭绕 砭骨 履践 窒息
崔巍 滞留 匍匐 养精
蓄锐 阴霾 余暇 耸立
biān
liáorào
lǚ jiàn
cuīwēi
zhì
zhì
pú fú
xùruì
mái
xiá
sǒng
积累下列字音
积累下列词语
履践:
砭骨: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晕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斩钉截铁: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因疲劳或疾病而使身体不适。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形容山高大雄伟。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
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踩踏。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前任新华社社长。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这次登山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登顶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作者介绍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
1、(1—3)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4—8)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9—1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他三人冲顶。
4 、(14—15 )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遗言信。
5、(16—21)三个队员无氧攀登。
6、(22—23)三个队员成功登顶。
登山队的大本营
攀登
第二台阶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从“不可逾越”的北坡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峰顶三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
王富洲



贡 布
幕后英雄
二、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
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
难?他们是依靠什么来克服困
难的?
遇到的困难
①山路陡峭
②天气严寒
③身体虚弱
④高山反应
⑤缺乏氧气
⑥黑夜登山
他们是依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的。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登山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课文详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来表现登山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3、试用简洁的语句复述几
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
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段)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第18段) 。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第23段)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文中哪些语句最令您感动?为什么?
第7段:“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生回答:“毅然”一词表现刘连满已做出牺牲的准备,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等后果他也应该意料到了。最后,他不但不能登顶还差点送了命。
师点拨:这些语句表现了刘连满甘做“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____段:“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他担心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刘连满在危急时刻“担心”的是别人,不是自己!
师点拨:这个句子中的“挣扎”一词体现了刘连满的艰难与毅力,这种顽强的毅力来源于对战友的关心,惟独不顾的是自己的生命。
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
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
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
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
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
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
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
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写作技巧训练
假如课文中的登山队员是在中午登上峰顶的,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描绘出登山队员登上峰顶看到的景色。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训练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耸立(sǒng) 缭绕(liáo) 冰镐(gǎo) 携带(xié)
B.石膏(gāo) 摄影(shè) 陡滑(dǒu) 砭骨(biān)
C.海滨(bīn) 呼啸(xiāo) 窒息(zhì) 崔巍(wēi)
D.匍匐(pú) 匍匐(fú) 巉岩(chán) 滞留(zhì)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B.1960年的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C.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队员王连满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以便留给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D.“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景物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5.下面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新闻的节选,报道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珠峰峰顶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三台阶”事件来表现中国人的顽强无畏,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来表现队员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给人美的享受。
二、阅读训练
(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biān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zhì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6.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文段中所体现出的队员们登山的困难有 、 、 。
(2)登山队员们登山的力量源泉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7.文段引用扬赫斯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8.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
A.轮廓 低矮 果断 大胆 B.轮廓 低矮 大胆 果断
C.外形 高大 大胆 果断 D.外形 高大 果断 大胆
9.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0.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三、实战演习
11.课文中写到“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而刘连满为了别人能活下去却选择了死,你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呢?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C 5.A.本文是一篇通讯,记录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二、
(一)6.(1)①身体虚弱;②山高,严重缺氧;③摸黑登山。
(2)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
7.进一步说明登山的困难。
(二) 8.B 9.“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10.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11.提示:生命诚可贵,应珍爱生命,不但珍爱自己,更应珍爱别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