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下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八下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06 19: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课题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遗传图解表达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并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且认同科学史对研究进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 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小故事《假如萧伯纳有微信》:利用萧伯纳委婉拒绝美国舞蹈家邓肯追求的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如果把染色体擦掉,那么成对的基因在亲子代间是怎样传递的呢?假设A基因控制双眼皮这一性状,a基因控制单眼皮,双眼皮的父亲和单眼皮的母亲会生出什么眼皮的孩子呢?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思考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现的原因,并且给出自己的猜测。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轻松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承上启下,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发散了思维,为下面的实验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过渡:科学进步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但要彻底解决问题,不能靠猜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现在就让我们追溯到19世纪跟随孟德尔一起探究性状遗传的奥秘吧!
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介绍孟德尔和他取得的成就。那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呢?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1)豌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图片展示豌豆七种相对性状。
(2)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用百合花演示人工授粉过程)
(3)豌豆花的结构特点,使得人工方法去雄和进行异花授粉容易操控。
2.分析实验现象并练习画遗传图解
介绍实验过程及结果。
提问: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子二代中矮茎为什么又出现了?
提示:出示基因卡片,演示基因的传递及性状变化,可见控制亲代矮茎的基因没有丢失,只是隐而未现。
小结:孟德尔的推论(一)——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继续设问: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既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那么基因呢?
引出孟德尔的推论(二)——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习惯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听取孟德尔的简介及其成就。
找出豌豆闭花受粉的特点和这七种相对性状区别的特点。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要相信科学的力量,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科学家探索知识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用基因卡片的组合突破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
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引出后面的内容,自然连续,阶梯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
共同画遗传图解(提示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图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或Dd。 讨论交流,利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师生共同完成遗传图解,教师适当给予提示及引导,将自主性交给学生。
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探究二、解决实际问题 过渡: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是凭空消失了吗?
继续引导学生画遗传图解,得出孟德尔的推论(三)——虽然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小结:孟德尔的结论。
再次验证:出示红花与白花、圆粒与皱粒性状的遗传现象,得出结论: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
回到上课之初的问题:双眼皮的父亲和单眼皮的母亲会生出什么眼皮的孩子呢?现在你能给出答案了吗?
继续提问:那双眼皮的父母能否生出单眼皮的孩子呢?如果可以的话,请写出双亲的基因组成并画出遗传图解。
再来一题:父亲有耳垂(由A控制),母亲无耳垂(由a控制),孩子无耳垂的基因组成。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人能否卷舌这一性状为例):
父母均能卷舌:
父母一个能卷舌一个不能:
父母均不能卷舌:
过渡:《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他们的爱情故事曾让许多人唏嘘不已。请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他们能否结婚(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为什么? 倾听,认真理解,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认真思考,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画遗传图解。
倾听,认真理解,讨论分析,利用遗传图解解决上课之初的问题。
思考交流,回答练习。
认真思考、交流,尝试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共有几种可能。
认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设问,自然引出下个内容,使学生的思考连续、流畅。
学以致用,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迁移能力。
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意义。
学以致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解决上课时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继续增加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整合汇总,更容易理解、掌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探索欲望。
探究三、禁止近亲结婚 1.认识婚姻法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提出问题:什么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2.近亲结婚的危害
阅读教材第36~37页,得出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致病基因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当致病基因纯合时,个体表现为有病。近亲个体之间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其后代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增加。
3.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有许多种,如白化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从单一遗传病的发病概率上看,每种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较低,但是近亲结婚显著地增加了发病概率。 由教材课后练习4可以直观了解贾母、贾政、贾宝玉三者为直系血亲,林黛玉和贾宝玉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因此不能结婚。
认真思考、交流,尝试总结近亲结婚的危害。
每个人的体内或多或少都携带有好几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近亲结婚的夫妇后代患上一种遗传病的概率就很高了。 了解什么是近亲结婚,以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课堂小结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知道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了解什么是近亲结婚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学会总结、归纳。
四、当堂演练 1.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子二代的基因型数量、表现型数量和高茎豌豆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B )
A.二种,三种,25% B.三种,二种,75%
C.三种,三种,50% D.三种,二种,50%
2.豌豆子叶的颜色有黄色和绿色,黄色是显性,其基因用A表示,绿色是隐性,其基因用a表示,子叶黄色的基因组成是 ( B )
A.aa B.AA或Aa C.Aa D.Aa或aa
3.基因组成是AA的芒果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砧木上,所结芒果的性状表现和基因组成分别为 ( A )
A.接穗的性状,AA B.砧木的性状,aa C.接穗的性状,Aa D.砧木的性状,Aa
4.对基因有显、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B.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起掩盖作用
C.成对基因Aa存在时只表现显性性状
D.只有表现不出来的性状才是隐性性状
5.关于基因显、隐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成对的基因一定有显、隐性之分
B.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
C.一对显性和隐性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D.显性和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只表现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6.已知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一对无耳垂的夫妇生出有耳垂的后代的可能性是 ( D )
A.75% B.50% C.25% D.0%
7.根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如果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后代既有高茎,也有矮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高茎豌豆的基因可能是DD或Dd
B.控制矮茎的基因在高茎后代中不存在
C.后代中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比例大约为1∶1
D.由后代高茎豌豆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茎的
8.人类的眼色是由眼球虹膜的色素决定的。下面是某研究机构在对一些家庭进行眼色遗传调查后,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婚配方式
家族数目
子女


蓝眼
褐眼
1


100
100
0
2


100
41
59
3


100
12
88
(1)从表中信息得知,在遗传学上,眼睛的颜色叫  性状  。蓝眼和褐眼称为  相对性状  。?
(2)我们可以从第  3  组推测出  褐  眼为显性性状。?
(3)这对性状用E、e来表示。第1组中父母的基因组成为   ee×ee  ;这对父母都为蓝眼,子女也为蓝眼,这是  遗传  现象。?
(4)第3组中一对父母的眼色都为褐眼,子女竟然出现了蓝眼,这是  变异  现象。其父母的基因组成为  Ee×Ee  。若这对父母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则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为 ?  。?
【课堂反思】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比较抽象,考虑到课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中心环节需要充分利用孟德尔豌豆实验现象,从中挖掘、探究遗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较好,但是理解和应用是两个概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今后要加强实际应用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