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七下 第四单元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说课稿(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七下 第四单元 第12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说课稿(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06 19: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说课

一、说教材
《人体的自我调节》七年级下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之后,针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而安排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它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说重点难点:
我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两个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四、说教学目标:
1、掌握眼球基本结构和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4、关注用眼卫生保健。有自觉关爱盲人意识
五、说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教师将讲授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认识基础上形成一定技能和技巧。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等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一、导入新课。
讲课前,利用班上很多同学戴眼镜的事实,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眼睛的学习热情这样导入课题的过程轻松、愉快、自然、流畅。
第二、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预学
1、学案学习目标1/2/3看书课本80至83页,结合学习目标勾、圈、标注。
2、根据学案预学检测题2、3归纳知识点
第三、教师点拨并分配任务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2、3组
视觉的形成过程 4、5、6组
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7、8组
第四、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并准备任务
第五、小组交流
1、
2、视觉的形成过程
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 折射→ 成像并产生 →
传导冲动→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的 (真性近视),或晶状体因过度调节而 (假性近视),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 成像,因而看不清远处物体,应配戴 矫正视力。
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 ,光线进入眼内在视网膜 成像,因而看不清近处物体,应配戴 矫正视力。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讲到的,讲错的教师应该及时的纠正、补充!
第六、巩固练习
学案“提升训练“例2、例6
例2:如果把眼睛比做照相机,那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视网膜相当于 ,照相机暗箱的壁相当于 ,光圈相当于 。
38722300例6:图中a、b、c三个晶状体的折光情况依次是:
a、 ,戴 矫正;b、 ;
c、 ,戴 矫正